“三个走在前” 奋力谋新篇 | 武继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努力开创服务“三个走在前”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2-06-27 09: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武继彪 A+A-
-分享-

“三个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结合山东工作实际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根本指南,对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作为全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始终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持续聚焦省委对学校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要求,着力建一流学科、聚一流人才、育一流英才、扬一流文化、出一流成果,努力开创服务“三个走在前”新局面。

 

一、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三个走在前”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为服务和融入“三个走在前”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全价值链”和“全产业链”特征,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以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成为“三个走在前”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省已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在坚定不移抓好“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的基础上,聚焦“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面突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这既为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对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省中医药发展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群众认同度高,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我省成立了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医药强省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中医药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追求卓越,积极打造符合“三个走在前”要求的中医药高等教育

 

(一)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为“三个走在前”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积极对接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新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健康学院,新增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与管理、眼视光医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社会急需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灸推拿学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与济南市人民政府、澳门科技大学、南粤(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搭建鲁澳产学研融合相通的新平台。截至目前,学校已选派8名博士生赴澳门科技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与美国俄勒冈太平洋大学合办“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获教育部批复设立,培养本、硕、博纵向贯通的眼视光高端国际化人才。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生连续三届入选“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获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总决赛冠军、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团体特等奖,学校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二)建设一流中医药学科,为“三个走在前”筑牢学科根基

胸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以崇高的使命驱动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坚持“四个面向”,牢牢把握山东省“双高”建设契机,构建“一体两翼”的学科生态体系。着力实施中医药主体学科攀峰计划,以特色谋发展、冲一流、筑高峰,统筹协调各方优势资源,助优扶强扶特。以跨学科高水平团队为依托,立足中医药与免疫、中医药抗病毒、活血化瘀与血管重构三大研究方向,形成整体布局、系统设计、有序推进的中医药交叉创新模式。经过多年强化建设,学校中医学学科成功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学科,中医药学科核心竞争力获得大幅提升。

(三)塑造一流中医药文化,为“三个走在前”凝聚文化力量

学校充分发挥“齐鲁文化、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三张名片的优势,通过举办扁鹊文化与中医经典传承发展国际论坛、第六届中医科学大会、首届济南扁鹊论坛、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持续叫响“扁鹊故里”文化品牌。通过承办全国性“泰山论灸”学术会议,广泛推广灸疗适宜技术,巩固山东作为世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并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内首家中医药智库,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目前,《中华医藏》编撰项目学术办公室、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专项管理办公室已挂靠学校,牵头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项目,起草制定我国第一部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行业标准《中医古籍整理规范》。此外,学校建设的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获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等。

(四)提供一流中医药服务,为“三个走在前”赋能提质增效

依托山东省中医药政策与管理研究基地,建设高水平中医药高端智库,主动聚焦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深化中医药政策和发展方向研究阐释。学校中医外治新材料和智能中医现代产业学院成功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中医外治新材料产业学院和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获批2021年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积极推动与鲁南制药等知名中医药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实现学校成果产出与地方、企业共建共享。对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和中医药强省战略,全面提升一流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学校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4个专科获评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专科;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全国一流中西医结合医院,争创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

(五)产出一流中医药成果,为“三个走在前”激发创新活力

学校创新科研管理,实行“揭榜挂帅”制、“赛马”机制等,深入推进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产学研融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协同创新组织,推进中医药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依托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着重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交叉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优化高质量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成立山东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康产业学院、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通全链条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转化路径。

 

三、坚持服务需求,拓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赋能“三个走在前”的途径

 

(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交叉学科。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合作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举全校之力打造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一流中医药学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新医科建设,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医管等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新人。在教改实验班“扁鹊班”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扁鹊书院,开办华佗班、仓公班、创新实验班、凤梧班。坚持追求卓越,实施博士“申请—考核”、本科生直博、同等学力申博等措施,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中医药“双创”模式,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突破。

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文化传承创新优势。学校以《中华医藏》编撰工程为契机,建设中医古籍数字化资源库,深入挖掘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打造一流的中医药典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争做新时代中医古籍工作排头兵。学校还以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开展黄河文化、中医药文化学术研究,打造中医药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品牌。组建黄河流域中医经典教学研究中心,面向大学生增设拓展性的中医药经典创新课程,开展中医经典考核等级联赛、知识竞赛。开展齐鲁医学流派研究,出版《齐鲁医籍丛刊》《齐鲁医籍集成》,编撰《扁鹊文献大成》,不断擦亮“齐鲁文化、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三张名片,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筑就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合作发展新高地。围绕健康强省和中医药强省战略,将济南、青岛作为校地服务两大支点,推进与烟台、泰安、德州等地市的战略合作,实现成果产出与地方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一流市校融合发展平台,产出一流校地融合成果。积极推动与浪潮集团、鲁南制药、以岭药业、苏州玉森、愉悦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不断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二)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学校坚持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创新资源,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学校与济南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加快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建设,推动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五个济南”建设。加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建设,打造中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先进的医疗服务基地。加快培育中医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自觉承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重任,打造国家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强原创性成果的培育,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

坚持把教学优势转化为产教融合优势。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与济南市共建共享现代中药产业学院和中医外治新材料学院,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坚持把康养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着眼服务老龄化社会,开展与省老年大学合作,探索建立老年健康大学,满足老年人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发挥康养优势打造中医康养新高地,建设融“教、研、养、保、医、购”于一体的“齐鲁健康城”。

(三)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学校大力培育“黄河名医”“黄河名药”,落实“黄河名医”中医药发展计划,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以道地药材为龙头,参与制定并落实“黄河名药”发展规划,成立“黄河流域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联盟”,推进沿黄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牵头申报建设沿黄中药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大幅提升中医药全价值链作用。充分发挥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在沿黄流域公园、中医药文化园、中医药产业园、美丽乡村、生态保护区等建设过程中融入道地药材元素,充分发挥道地药材文化、旅游、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价值,为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提供资源支持,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潮已起,扬帆奋楫!山东中医药大学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增强“三个走在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对标对表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和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中医药振兴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武继彪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