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声在青岛的新文学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0-01-17 10:0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1月刊作者:中国海洋大学 王淑芳 A+A-
-分享-

印记

  “我们的中文系主任英文很好,外国文学系主任的中文很好,两个系主任彼此交情又好,我们的中外文学系是一系。”

  1931年初,重返北大的胡适乘船路过青岛,作为弟子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迎接了老师。此时,杨振声正在为这所新大学设计着美好的蓝图,他带着自豪向老师夸耀。

  这句夸耀的话,浸涵着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一直未被重视,以至在新文学学科史和教育史上,杨振声和国立青岛大学都有所缺席。

  在现代文学史上,杨振声是少数的几个以新文学为始终,为新文学争地位三十年未有松懈的人物。以历史方法叙述,杨振声在青岛的新文学教育活动,不是一个偶然和独立的存在。

  杨振声的新文学教育,始于在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文学和写作课程,而以系统的教育思想进行实践,则始于清华。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设计的蓝图中,“新文学”是“图眼”也是灵魂。

  被任命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时,杨振声正在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任上。在清华一年多里,他对中文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新文学教育上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杨振声曾批评清华中文系是“小型的国学专修馆”,先生们教授的只是研究文学的方法,不是文学。他将中文系的宗旨明确为“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学”,课程上注重研究中外各体的文学,通过研究中国旧文学,参考外国新文学,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并经过一定的写作训练,最终使学生具备创造中国新文学的能力。

  其实不单是对清华中文系,杨振声否定的也是当时各大学对中文系的普遍认知:研究语言和文学,传承国学,为往圣继绝学。
  为实现目标,杨振声先解聘了大部分“老先生”,留聘、新聘陈寅恪、黄节、杨树达、刘文典、朱自清、沈尹默、张熙、赵元任、容庚、俞平伯、邹树椿、浦江清。这个新的师资队伍,既有国学根底深厚、中西学兼具的大家,有创见的年轻学人,又有取得一定成绩的新文学作家。

  对课程安排,在传统的语言和古典文学课程之外,增加了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还特设佛经翻译文学课程,由陈寅恪讲授。创新性地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由朱自清讲授。杨振声亲授当代比较文学小说部分,并和朱自清、俞平伯合开四年级高级作文选修课。中文系学生尚需必修一定学分的外文系课程。为了鼓励新文学创作,清华校刊还特辟文学专刊,清华文学社还编辑有《新风雨》月刊,助力新文学的成长。

  新文学是什么样?杨振声认为只要经过古今中外融合共通的教育,学生自由创造出来的文学就是新文学。

  在当时中国的大学中文系中,清华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在新文学派人物陆续执掌多所大学的文学院后,新文学课程也略有开设,但旧派仍占优势,新文学家们难有作为。

  杨振声做了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为国立青岛大学聘请到闻一多、梁实秋来校任教。闻梁二人都是新文学的拥护者,均留学美国。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为中国新诗确立了一种新风格,梁实秋亦是文学批评界新秀,两人都是新月派成员,兼通中西文学的年轻俊彦,是杨振声进行新文学教育的理想教师人选。

  新的大学,安静的城市,正合想做点学问的两人口味。闻一多任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图书馆主任。这是杨振声掌校后第一个大手笔,给国立青岛大学开局了一个“新”气象。

  杨振声聘有“新”背景教师的思路,鲁迅1929年7月写给川岛的信也可佐证。信中说,青岛大学文科主任杨振声“近来已联络周启明之流。陈源亦已往青岛大学,还有赵景深、沈从文、易家钺之流”。杨振声此时是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委员,被推为文学院院长候选人。鲁迅兄弟已失和,与新月派向为对立,又被推为左翼文学领袖,语气不免带有偏见,但其所言正可见杨振声的求“新”立场———这几位都是新文学作家,多数中西兼通。

  在杨振声的“新”标准下,刚开办半年的国立青岛大学文学教师人数极少,但其却极满意。此时胡适北上,也正因为新文学发源地的北大文学院也亟待革新,路过青岛,正想挖走这些新文学干将一起到北大除旧布新。苦于国立青岛大学经费短缺,杨振声也有北上的打算,但终不忍放下青岛这片明媚的天空。

  师生相见半年多后,国立青岛大学的新文学教育规模稍成。闻一多讲授名著选读、文学史、唐诗等课,并在外文系教英文诗歌。曾留美、国学修养深厚的新月派成员方令孺讲授国文。沈从文讲写作和小说史,杨振声也亲自开讲小说作法课。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的黄淬伯讲中国通史、文字学。北大毕业、楚辞研究已有小成的游国恩讲国文、名著选读。闻一多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为中央大学)时的学生、新诗诗人陈梦家也来担任助教。文学院鼓励中外文系学生互选课。外文系有梁实秋讲授英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戏剧入门、文艺批评,戏剧家宋春舫也被聘为兼任讲师,北大法文系毕业的赵少侯讲法国文学。杨振声将写作提升到与诗经研究、楚辞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们皆是理想人选,新文学发展空间无限辽阔。

  可惜的是,蓝图未来得及充分展开,在学潮与经费困顿的双重压力下,杨振声辞去校长职,离开青岛。国立青岛大学亦改制为国立山东大学。

  对这所大学来说,幸运的是,杨振声离开时嘱咐梁实秋、吴之椿要全力支持时为教务长的赵太侔当校长。赵太侔虽然沉默少言,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文学拥护者。他留美专攻戏剧,与闻一多、梁实秋在美国时就合作演出话剧,回国后在北京国立艺专创立戏剧系,与闻一多同是“国剧运动”发起人。杨振声推荐赵太侔出任校长,更多的动因是维护他们的新文学理想,绝非是为了有助于赵太侔追求俞珊女士。赵太侔掌校,果即萧规曹随,延聘文学教师亦注重新文学背景,为中文系聘请了国学俊彦丁山、姜忠奎,作家老舍、台静农,为外文系请来戏剧家洪深、新月派作家孙大雨。

  几位作家的到来,不仅壮大了新文学局面,更氤氲出一种“新”风气。1934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徐中玉就发现,“山大同学多不擅训诂考证,而喜爱新文学、新研究、写诗、写小说、写论文,这与当时有较多新思想、新观念、作品发表较多的老师有很大关系”。而徐中玉则负责“山大文学会”,写有散文、杂感、小说、论文,还把自己的小品、散文结集为《芭蕉集》。

  杨振声离开后的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重趋“复古”,国立山东大学的新文学风气却正兴,成为新文学教育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成为后世念念不忘而竞相追慕倡扬的文学辉煌。

  从国立青岛大学辞职后,杨振声的新文学教育并未终止。他接受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委托,为中小学编国文教材,选入大比例的新文学优秀作品。还接手《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沈从文担任编辑,推动了京派文学的出现。在西南联大时,又热忱改革大一国文课,优秀的新文学作品占比之多,让中文系的学生汪曾祺感到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本简直就是一本“京派国文”。杨振声力荐沈从文到联大教文学和作文课,又聘作家李广田教作文课,他自己也亲授写作课。

  为护送新文学进入联大课堂,杨振声可谓一路劈波斩浪。在鼓励创“新”的氛围中,联大的新文学作家不断涌现。

  在众多对国立青岛大学的叙述中,较多注意杨振声循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而忽视了真正属于他的“新文学教育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给这所大学带来的“新”气象,给青岛城市所奠基的文化品格的作用。而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杨振声,才能让国立青岛大学获得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的意义。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金甫,山东蓬莱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潮》杂志创办人之一,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代表作有白话短篇小说《渔家》、长篇小说《玉君》。1919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先后任教武昌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1928年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后任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30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1932年辞职。1937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主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病逝。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 王淑芳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