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医学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牢牢抓住制度和人这两个“牛鼻子”,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将制度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引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制定引进政策,做大人才总量
潍坊医学院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责任落实的实施意见》,近期又修订出台《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人才引进“伯乐奖”实施办法(试行)》《特聘教授聘任暂行规定》三个文件,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以重点学科(实验室)、专业建设、学术团队为基础,加大引进力度,充分做大人才总量。两年来,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学术地位的学术带头人来校工作,引进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宋伟国创新团队1个、麻省州立大学杨中法团队1个,引进千人计划1人、泰山学者4人、潍医学者1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55人;引进博士122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
二、加大培育力度,激活人才存量
学校相继出台《教师在职培养管理规定》《“1258”人才工程实施意见》《泰山学者、潍医学者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助力人才能力提升的制度文件。通过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做牢塔基,把好教师教学能力关,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骨干教师国外访学计划”“1258”中的“258”等做壮塔身,把人才培养成为本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知名专家;通过“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育计划”“泰山学者、潍医学者”“1258”中的“1”等做强塔尖,把人才铸造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目前,“人才金字塔”基本形成,1人入选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称号零的突破,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0余名,提升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三、用好职称杠杆,挖掘教师潜能
2018年,学校对职称办法进行了改革,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暂行办法》。坚持质与量的结合。质就是推行代表作制度,看标志性成果;量是看贡献,对晋升条件之外的、合作的、学校作为第二产权单位的,都体现教师的价值。实施分类评价。分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每类分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对临床、教学业绩突出的可不受学历、科研条件的限制。实施分类晋升。申报方式上,实行直聘、优推、正常申报三类方式,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施综合考核。重视品德、能力、业绩,重视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课题、教学研究、指导学生等方面,要素赋分只作为晋升的参考依据。通过两年的实施,共晋升正高10名、副高35名,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四、推行岗位管理,优化队伍结构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岗位动态管理,出台《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与管理实施办法》,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终身制、大锅饭。能上,对第一轮岗位聘任进行了考核,考核优秀、符合晋升条件的,在层次内晋升档次,共有265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能下,对多年不做科研、不发论文、不出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下得调整,46名没完成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低聘;能进,对于考上博士学位、教学科研医疗成绩突出的,充实到教师队伍,5名其他系列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能出,制定《专任教师退转工作暂行办法》,对不符合教师条件的,退出教师队伍,3名教师转到其他岗位上。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行即转”的良性循环,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完善考核机制,助力人才成长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加强对院系、部门和人才的考核管理,对人才的考核坚持“一突出、二坚守、三个分”。“一突出”,突出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二坚守”,坚守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守学术标准不降低。“三个分”,分科、分权、分类。分科,就是按照不同学科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分权,就是学校定标准、定边界,院系定实施细则;分类,实施分类评价,避免一刀切,进一步为人才“松绑”,让政策有的放矢。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对部门、院(系)实施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综合考核,突出院(系)办学主体,实施“考核+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院系、部门为教职工谋福利的内生动力。
六、关心爱护人才,打造人才生态
着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环境。坚持党委成员联系专家制度,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着重加强对人才的思想联系和政治吸纳,做好团结凝聚工作,强化人才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着力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发展氛围,深入挖掘人才典型,积极宣传宋伟国、张维芬、董金华、张宝刚、周进、孙晓东等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校上下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新风尚。着力构建良好的服务环境。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全力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服务环境,让人才工作的顺心、生活的开心。
编辑:迟佳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