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一系列强农兴农的决策部署,在研究生教育上主动对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区域发展、体现办学特色,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发挥服务“三农”智力优势,多措并举打出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学与需求对接、科研与实践贯通的研究生培养“组合拳”,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实践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全面助推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教书与育人并重,厚植研究生的“三农”情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拉近青年学生与农业农村的感情,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层次人才,才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为此,学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潜心培育研究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理想情怀。
一是不断强化导师教书育人职责。制定《山东农业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和《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明确研究生导师应具备3项基本要求和9条具体职责,实施新时代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计划,着力解决部分导师重教学科研、轻立德树人的倾向,打造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经过持续努力,近几年,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齐鲁最美教师”束怀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于振文团队、“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田继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王东工作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优典型,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显著增强。他们通过身体力行的模范带动和贯穿培养始终的育人努力,厚植了研究生的知农爱农情怀。
二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坚持把研究生党员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把党支部建在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最前沿,让农民得实惠,让学生受锻炼。同时,通过举办研究生主题演讲比赛、主题报告会、与大师面对面、骨干党员培训班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培育的“山农模式”,着力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农业人才队伍,让广大研究生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地投身新时代“三农”工作。
三是多渠道组织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实践锻炼。主动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发布岗位需求,近3年中有920名毕业生选择到农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有81名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参与到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中,有52名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创新创业,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切实增强农业高校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与需求对接,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教育合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根本支撑。近年来,学校深入分析国家农业农村政策变化、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是加大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根据国家确立的“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主线,主动面向“三农”实际需求,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制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行业指导教师选聘管理办法、培养管理办法、专业实践管理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5个改革性政策文件,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采用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是加强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突出实践服务导向,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包括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8个省级教学基地和32个校级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在内的一批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专门的技术岗位或应用研究项目,进行6个月至1年的学习实践,逐渐确立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突出实践、科教协同”的实践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田间、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三是与区域产业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助力产业扶贫优势。学校与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导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建立“振兴菁英班”项目,变“迎合需求”为“主动供给”,制定突出专业与应用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人一策”的培养计划,要求在企业开展不少于3个学期的实践实习,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助力产业扶贫的独特优势。
四是积极攻克农业“卡脖子”学术难题,抢占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2019年学校在植物科学领域持续发力,截至10月末,已经在NG,NC和Nature Plants等发表近30篇高水平论文。储昭辉教授团队成功地从玉米中克隆了针对纹枯病的抗病基因,为纹枯病“抗击战”带来了新的曙光;郝玉金教授团队在MYB转录因子调控低温胁迫响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郑成超教授团队首次以ABA信号通路中的明星蛋白激酶SnRK2s为中心,阐述了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胁迫之间的“阴阳平衡原则”。
三、科研与实践贯通,谱写齐鲁大地上的青春华章
习总书记不久前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到,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学校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分析山东省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积极发挥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优势,把校地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突破口。
一是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组建了9支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专家队,鼓励和选派多名导师到县乡进行挂职锻炼。学校李玲教授自2015年开始在五莲县挂职,被誉为“田间地头上的副县长”,她不仅把适合当地的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带到了五莲,还带领自己的团队入驻、建立院士工作站、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人才。获评第22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的丁新华教授,牵头成立了“科技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积极开展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和生态保护研究,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到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
二是对接农业、产业技术需求,对科技成果进行整合转化。陈学森教授将帮助果农增产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毕生的事业,共选育了近30个苹果、梨等果树新品种,将取得的发明专利无偿转让给企业和农民。刚刚选育成的“山农酥”梨,其管理技术短短3年内就已经在山东泰安、聊城、烟台、济宁、菏泽等地推广过万亩。张民教授用毕生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让肥料“智能控释”,主持制定的“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累计示范推广1.2亿亩,创造经济效益161.5亿元。目前学校有200余名专家教师长期分布于192个县、910个村、162个企业的1100多个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服务。
三是立足乡镇农业发展和农民需要,建立乡村振兴服务团、博士工作站和博士科技镇长团“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综合体,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工程。2019年,学校16个学院的141名研究生和28名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百名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团”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山东各地,累计开展依法治国宣讲、专业科技指导、乡村环保科普30多场。设在枣庄市山亭区的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每年利用暑假期间选派20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导师深入一线,围绕果树、蔬菜、病虫害和智慧农业四大块开展科技服务。遴选确定5名优秀博士研究生组成“科技镇长团”到聊城冠县挂职科技副镇长,搭建博士研究生科技与创新的实践平台,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到了齐鲁乡村大地上。
(作者简介:司金贵,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罗欣,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工学博士;李明,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思想政治教育科、管理科科长,农学博士。)
作者:司金贵 罗欣 李明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