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师范大学②丨立足课程特点,践行课程思政——基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0-08-17 20:2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7、8月刊作者:路书红 郭玲 A+A-
-分享-

  挖掘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必须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将其置于具体的高师场域,则可以转换为“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的问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更需要将这一目标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灵魂,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发现并利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师教育类课程之中。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重申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印发,为高校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指导。如何激活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无缝隙”地融入课程,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结合自身所处的学科和所承担课程的特点,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思考。本文试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谈谈自身的体会与思考,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高师院校的落实。

  一、厘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思政内涵

  实施课程思政,首先必须清晰知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有浓郁的传统性,也有强烈的时代性,在时代的变迁中绵延着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非思政课的教师,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处于了解而不清晰、片断而无体系的程度,这就对实施课程思政形成了认知上的屏障,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其实就是对课程思政总体内涵的时代阐释,是每位教师均应全面而深刻把握的内容。

  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深刻了解思政的专业内涵。高师院校与一般高校不同,其主要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教师教育类课程承担着引导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重任,它与普通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一起,构成了教师教育培养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师范生——未来的教师身上,这类学生既是现实的育人对象,更是未来的育人主体,课程思政对其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因此,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引导师范生立志从教、学习为教的一组课程,有着独特的专业属性。正如在《纲要》中指出的,这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教师教育类课程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组课程,是一个独特而相对完整的体系。每门课程组成组群,共同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教师教育类课程种类较多,课程性质和内容范围均有不同,能够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课程思政内容往往具有很大差异。如“教师职业道德”,可能更容易融入师德、师风、师爱的内容,而“中外教育史”则更容易为师范生呈现古今中外教育家献身教育、诲人不倦的教育实践与精神,涵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为此,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执教教师,必须认识与把握自身执教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课程,利用其中独特的课程资源,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挖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假如没有对师范生的三观教育、思想引导、教育理念的形塑,则课程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育人”的根本价值。

  挖掘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必须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将其置于具体的高师场域,则可以转换为“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的问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更需要将这一目标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灵魂,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发现并利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师教育类课程之中。

  挖掘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必须要结合具体内容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是丰富的,如何将丰富的思政内容,在具体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随风潜入夜”,需要教育者在深刻理解思政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育原理,匠心独运,选择适当的素材进行合理的组织,引领学生透过丰富而有序的教育素材,在深化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理解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在理解“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一原理时,我们既可以纵向呈现中国近百年不同历史节点初等教育的入学情况,让学生感受中国百年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不同水平的条件支持,同时引导他们深刻体会中国百年来巨大的教育变化,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之情;也可以将目前我国东西部不同地区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横向对比中理解教育原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可见,即便教育原理相同,但融入何种思政元素并无一定之规,教师可根据自己独特的认知与理解,将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三、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自身的思政价值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教师自身的价值取向、言谈举止、施教方式等,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深刻影响,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

  教师自身的教育信念是潜在有力的教育力量,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研究,使得教师教育类的执教教师,能够深刻洞见教育的现实,积极看待教育的发展,始终坚信教育力量。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将自己对教育的信念传递给学生,将自身辩证看待教育现象、问题的视角与方法渗透给学生,引领学生感受教育的整体性、复杂性,积极引导学生立志从教,从教育的理想追求中努力打造理想的教育。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本身便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对于思维活跃、获取信息能力强,批判思维已经得到良好发展的师范生而言,教师如何教学、如何对待课程、对待学生,本身就是课程思政。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行育人,在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渗入教育、教学的今天,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走出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大班授课方式,通过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用自己对教育的热诚打动学生,用自身的教学行为熏染学生,引导学生将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任何教条化、形式化、贴标签式的课程思政都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难以真正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课程思政应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水到渠成,是专业学习积累和铺垫之下的升华与提升。

  (作者简介:路书红,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玲,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

作者:路书红 郭玲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