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医学院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创新,形成“S-P-R国际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S-P-R国际培养模式”是指紧紧围绕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这一主题,分别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Supervisor team construction)、搭建国际合作平台(Platform enhance-ment)、拓展高端资源(Resource utilization)等方面发力,在团队、平台、资源等方面与国际高端人才、优势高校接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学科发展水平,全方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水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导师带教紧跟国际前沿
实施研究生导师支持计划。支持导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访学及国际行业实践培训,每年有80余名导师前往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或访学研修。依托此计划,开展国际科研合作40余项,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20余项,联合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引进或改良行业技术100余项,切实提升了导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实施“四位一体”导师培训体系。建立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培训的全程化培训体系,推进导师培训与国际接轨,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已开展导师培训80余次,培训导师1200余人次,覆盖率达100%,打造了全程化、多面化、个性化的导师培训体系。
实施国际国内“双导师制”。鼓励与海外导师联合带教,充分发挥海外导师的优势,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等高校实施跨学科“临床+X双导师制”和“正副导师制”。已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名。
二、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协同推进研究生内涵发展
创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滨州医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精准医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0余个国际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共赢。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高端学术论坛,已举办“泰山学术论坛”、中法病理语言学高层论坛暨语言障碍康复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
搭建导师国际交流平台。设立“BrainPub”、开办“导师大讲堂”等平台,每月举办一次交流活动,选取热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碰撞思维火花,促进跨领域协同,保持导师的科研创新活力。
共建研究生国际产教融合基地。药学、公共卫生、康复医学等多专业学科已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瑞典ABB机器人谷等国外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需求接轨、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一致、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协调的培养目标,获批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立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三、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研究生培养与国际接轨
实施研究生国际访学支持计划。定期遴选部分研究生参与春(秋)令营、国际访学、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已建立“滨州医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4个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田纳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有24名硕士研究生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开展科学研究。
建设研究生教育国际课程。通过国外教授点对点辅导、搭建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网上授课等举措改进研究生授课方式和授课手段,使研究生的思维、能力与国际接轨。目前,已引进国际课程十余门,开展国际网络授课100余次。
在“S-P-R国际培养模式”下,研究生通过亲身体会、真实感受和现身说法,拓展了国际视野,锻炼了实践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增进了爱国情感,锤炼了道德品行,坚定了理想信念,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作者:滨州医学院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