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中生“巧” 岂不更好
发布时间:2020-11-17 10:5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A+A-
-分享-

“卖油翁”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我工作10余年,曾深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是教育教学中最值得借鉴的成功秘诀。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循环往复中,我逐渐产生了疑问。教师之于学生的教育影响,是不是“越勤、越熟”,学生们才会“越巧”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探究、论证、反思,我却有了不同于以前的认识,产生了“‘懒’中生‘巧’,岂不更妙”的感慨。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真正的人”——有生命、有思维、有主见,更有主观能动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俗话说:“懒婆婆巧媳妇。”同理,“‘懒’教师也能培养‘巧’学生”。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懒得有理、懒得有据、懒得有法”,学生才会得“巧之妙”。

学习“懒”

教育生活中懒的境界是“人懒意不懒”。“懒”考验的是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提炼技巧、灵活的掌控能力。为此,我积极向身边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我校有一位教师口吃,正因为口吃,他在课堂上懒得说话;却因为懒得说话,创造了课堂高效的奇迹。从教20余年,无论担任什么学科的教学工作,无论任教哪个年级,他教过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年年第一。他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寥寥无几,课间又和学生打成一片,好一个“懒”字真经。

经过缜密的观察、追踪、分析,我发现了此师的“懒之道”:“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们自己找,并且七嘴八舌地发言,他懒得说。(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意识)“老师,关于136+276=?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这个我不知道。你们同桌讨论,讨论不出来就在小组讨论,谁明白了谁发言。”(对学与群学)刚发下试卷,“学习委员统计一下错题,每人一个,准备10分钟,然后讲题”。(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积极动脑思考、合作参与学习,正是这位教师“懒”的精妙之处。

运用“懒”

教师要懒出花样,懒出匠心,懒出奇招。某农村小学根据上级要求,增加初中编制,新办初中班。由于教师编制一时难以解决,学校缺少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没有办法,校长临时找了一位50多岁的第一学历很低的老教师顶班。被学校逼着教初中数学,这位教师很委屈、很无奈,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一差事。在强烈责任心的驱使下,这位教师在郁闷中灵光一闪,何不“偷师于生”呢?他开始巧妙地运用“懒之道”来教学。每次上课,他总是退到幕后,让学生走上讲台。每一堂新课,他总是严格要求学生先预习,由学生轮流进行展讲。一人讲,多人点评补漏;而他也不闲着,静悄悄地琢磨学生们的知识点。3年下来,他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特别好,而他也已将初中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位合格的数学老师。跟此师学习,我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懒”,才会“懒”得其法。

反思“懒”

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年反思,学会反思就等于学会进步。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乐此不疲。因为只有教师懒之有理、懒之有道,才会有学生的学之有理、学之有道。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非要做?我们做了,岂不剥夺了学生实践锻炼和思考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难道不是误人子弟的做法吗?对于教师的“懒”,我认为时时反思必不可少,这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日反思得“做法”,周反思得“总结”,月反思得“经验”,年反思得“升华”,反思贵在坚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先贤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作者:临邑县理合镇中心小学  静玉波,临邑县临盘镇实验小学  王涛)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