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红色教育培根铸魂基础 ——潍坊昌邑市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侧记
发布时间:2020-11-30 10:50 来源:山东教育报作者:刘加欣 董友伟 李军 A+A-
-分享-

走进昌邑市奎聚街道文山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红色书籍和树上的一幅幅手绘红色图画。教室内,大屏幕上播放着视频《女排精神》,不时响起学生们的欢呼声。这是一节生动的“坚定信念,做勇往直前的少年”红色思政课。“学校积极构建‘红色环境、红色精神、红色英雄、红色思政’四大红色教育课程体系,把实施‘红色教育’作为党建工作在校园落地落实的重要抓手。”文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赐宗谈道。

这只是昌邑市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昌邑市委教育工委着力推进红色教育课程化、课题化建设。创新红色思政课程融合研究,深入推进红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基地、进家庭、进头脑,实现了红色教育全覆盖,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党建品牌项目、品牌学校、品牌课程和品牌教师。

步入潍水学校,一幅幅关于中国发展史的精美图片带我们领略了古代文明史、近代屈辱史、当代辉煌史和共产党的奋斗史4个历史版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开了该校加强潍坊特色“四史”教育的大幕。“我校多次组织‘同校大课堂’活动,全校同上一节课,实现了‘四史’教育、思政育人落地开花。”潍水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于海港介绍说。

昌邑市委教育工委积极开展“四史”教育研究,制定了“四史”教育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四史”与校史教育一脉相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与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载体,认真讲好“四史”,同时通过“同城大课堂”形式进行线上线下同步推送,推动“四史”教育课程化、校本化、长效化。

听讲解员讲“一门六英烈”的故事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是昌邑市举行的“渤海走廊•红色班会”走进学校活动现场的感人一幕。龙池是革命老区,龙池小学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创建了自己的党建品牌。剪纸文化、红色劳动实践基地、红色班会、书法社团等共同构成了该校“讲好红色故事,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党建品牌。“当地的红色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弘扬老区革命精神是我们的优势所在。”龙池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吉志琳自豪地说。

昌邑市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教育基地,深入实施阅读一本红色经典、讲好一个英雄故事、学唱一首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爱国影片、开展一次亲子研学的“五个一”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以昌邑英雄名字命名的英雄大队18处,组织“渤海走廊•红色班会”走进学校和走近家长活动,以班队会课、少先队活动课、思政课等形式,观看红色视频、合唱红色歌曲、朗读励志诗歌。目前,已开展红色班会430多场次,2.6万多名学生及其家长接受了红色教育。

十一前夕,昌邑市文华学校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同唱《我和我的祖国》,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这是昌邑市中小学迎国庆系列活动中的一个片段。

昌邑市委教育工委高度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线上组织“心系祖国•战‘疫’有我”升国旗仪式、话说身边的战“疫”英雄、我用画笔助战“疫”、师生共唱致敬战“疫”逆行者、清明节线上祭英烈、“榜样故事我来讲”等活动,线下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庆五一”“迎五四”重大节日专题活动,广泛征集书画、网文、原创音乐、短视频等爱国主义文艺作品400多件。十一期间,通过爱国主义主题班会、文艺汇演、迎国庆朗诵比赛、爱国主题快闪、爱国主义知识竞赛、国旗下讲话、爱国主义宣讲、跑操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庆祝新中国的生日。

“红色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继续发挥红色教育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培养出根正苗红的红色接班人。”昌邑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宾表示。

通讯员 刘加欣 董友伟 李军


作者:刘加欣 董友伟 李军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日照市东港区城西小学:“五指”攥成拳,育人齐发力

如今在城西小学,最动人的不是奖杯,而是每个孩子眼里的光,那是被信任、被激发、被全面呵护的成长之光。

09-01 09:21日照市东港区城西小学

六十校庆遇开学!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以 “历史与使命” 思政课启新程

穿越八十载历史烟云,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新时代少年的铮铮誓言,在初秋的校园里交汇碰撞。9月1日,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济南 ...

09-01 14:31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济南东河小学开学第一课:“兵妈妈”深情开讲

​9月1日,济南市东河小学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举行。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学校特别邀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兵妈妈”齐 ...

09-01 10:38济南市东河小学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