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写共赏”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0-12-14 14:0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孙爱蓉 范永明 A+A-
-分享-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特别注重作文的“教”,布置了作文题目后,就根据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写作技巧。但每次批改后,我总感觉这些作文内容空洞、缺乏血肉。

后来,我们语文组几位教师商量,尝试使用“同写共赏”的作文教学法。所谓“同写”,就是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教师写“下水文”,师生共同完成同一命题的习作;“共赏”即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习作评价。这种教学法包含“审题写作、陪伴体验;评议修改、同等对待;品评赏优、积累提高”三个步骤。

根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的原则,习作前一至两周,我们就贴出“安民告示”,让学生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提前观察、大量阅读、搜集素材,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然后,审清题意,启发思维,提供一个自由展示才情的舞台。最后是师生同写,体味甘苦。

刚开始尝试的时候,我们将教师写“下水文”安排在学生习作之前,在习作指导课上直接把写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结果,事与愿违,每次作文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跟着教师“依葫芦画瓢”。这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后来,我们又尝试着先批改完学生的习作,对学生的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写“下水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有针对性,但只起到了“秀”教师写作水平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写“下水文”最好的时间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场习作。一是有强烈的真实感。教师当着学生的面写作,真实的示范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二是有深刻的平等感。教师放下身段“当学生”的这种心态,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你写,我也写。大家一起参与,一起构思,一起摆弄文字,一起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这是一种课堂民主文化的生动体现。

以往的作文,学生完成后上交,然后由教师批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后写上评语,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看,造成“教师投入多,学生收效微”的现象。

木秀于林,林必效之。我们的评议修改课决心让学生唱主角并参与评价的全过程。

首先对教师的“下水文”评头论足。一种做法是教师把自己的习作用多媒体展示,然后以一个“虚心学生”的身份,引导“小老师”们各抒己见,找出“下水文”的优缺点,并提出合理化的修改意见,当堂修改。另一种做法是把“下水文”与学生习作掺杂在一起,多篇出示,让学生对比阅读,民主评选优胜作文。一旦学生胜出,那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在学生明确了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修改后,接下来分小组轮换批改。每个人都要批改4篇作文,先进行眉批和等级评价;然后,由小组长统领,对4篇作文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最后的等级,写上小组批语。这样的批阅,同学间能彼此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了让小组互批推选出的习作发挥最大作用,我们让作者在课堂上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根据评价标准说出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修改。

赏读结束后,由教师或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接下来,进一步补充、修改自己的作文,二次提高。

在同写共赏的习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状态,挖掘了潜能,激发了自信,锻炼了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作者:孙爱蓉 范永明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