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都说教育无小事,学前教育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山东作为人口大省,过去一直面临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极大解决。
12月22日,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 “十三五”期间,我省学前教育方面,大力推进“普及普惠”,补齐短板。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97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3647所、新增学位184万个。出台《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从整治配套园、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生均财政补助……一系列“组合拳”措施的出台,推动了全省学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根据省学前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数据,截至目前,山东省幼儿园总量达到28037所,在园幼儿408.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4%。
整治配套园,解决“入园难”
买了房却没有相关教育配套,入住新小区后孩子上不了幼儿园……随着山东省大力整治配套园,这个困扰家长和孩子的问题迎刃而解。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工作,要求新建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必须落实“六同步”。以济南市为例,对于配套教育设施不足的不出具住宅规划条件;参与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配套教育设施未同步完成拆迁熟化的,住宅用地不出让;配套教育设施未同步建设的,商品房不预售。即是说新建小区的幼儿园、学校必须与首期住宅同步交付。
据统计,山东省2121所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整治数量在全国最多整治速度居全国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81.97%,提高到9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
促普惠,解决“入园贵”
民办幼儿园学费贵,曾经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一方面让很多家庭望“民”却步,都“挤”去公办幼儿园,导致公办园不堪重负,另一方面部分民办幼儿园自身也面临招生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让更多幼儿享受到普惠的优质教育,2018年,我省明确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710元。山东省幼儿园首次有了生均公用经费,极大缓解了经费紧张问题。
以青岛为例,该市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不低于每年1000元,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定额补助标准从平均2400元逐步提高,部分区市最高标准已达到3600元/年以上。
有了财政经费保障,更多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园”,仅疫情期间就有620多所高收费幼儿园主动转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据了解,目前省内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2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4%,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纠正“小学化”,确保“幼有优育”
当前,辅导培训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部分幼儿园也开始教授小学课程,严重违背幼儿的成长规律,加重孩子们的童年负担和社会焦虑心理。
为此,我省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治理“小学化”倾向。公布幼儿园“小学化”49项负面清单,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同时,严格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幼小衔接培训,多措并举,取得了明显效果。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为了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学习,山东省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方式,大力开展游戏活动实验区(园)建设。在全省遴选出21个实验区、200个实验园,组建省级专家团队。如临沂市的国家级安吉游戏推广实验区,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度肯定。
作者:王煜玲
编辑:周玉森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