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尊重儿童那样善待家长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A+A-
-分享-

曾思敏 绘

孩子的成长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和教师的共识。在家校合作实践中,有三类家长让学校苦恼:无动于衷的家长,“教育是学校的事,你们没能力教好我的孩子,找我们家长有什么用?!”无可奈何的家长,“老师,孩子不听我的,您多费心,我们支持您!”无能为力的家长,积极配合的态度很好,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者三分钟热度,过不了几天就恢复原样。

这些家长往往被学校视为“态度不端正”,与教师把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定义为“态度不端正”何其相似。这样归因把问题和现象笼统归结为主观的态度问题,简单、直接,却没有专业含量。

人的态度,是当下行为的因,更是过往经历的果。家长的主观态度绝不是不想对孩子负责、不爱孩子,更不是故意和学校老师对着干。简单的线性因果归因会把问题带偏,比如认为家校矛盾就是教师不会沟通导致的,请专家来给家长“洗洗脑”就能让家长理解学校配合教师。

实际上,家庭教育指导要尊重成人教育的规律,要像倡导尊重儿童一样倡导善待家长。不能把家长当成无差别的整体,而要看到他们在生活境遇、职业特点、受教育水平、心智成熟水平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家校合作要尊重家长的差异。不能简单指责家长为什么不能少赚点儿钱、多花点儿时间陪伴孩子,振振有词地告诫家长没时间是借口……一线教师要特别慎重发出这样的论调,要考虑到家长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些家长早出晚归做小生意,有些家长在工厂“三班倒”工作,还有些家长经年累月需要出差等。

我曾经和一位小学班主任去家访几名流动儿童的家庭,这几个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质量差,想通过家访引起家长重视。当我们走进菜场,看到孩子趴在妈妈卖菜的摊位上做作业,只要眼前一有人经过,孩子就立刻放下笔站起来招呼“你要买点儿什么”,一切疑问都化解了,心灵受到震撼,所有准备好的说辞都咽了回去。班主任表扬了孩子的懂事孝顺,同时建议家长让孩子背对菜摊集中精力先认真完成作业,再帮妈妈卖菜,还请家长给孩子准备一块干净的木板垫在作业本下,这样的书写会工整些。这样的指导才是真的帮到了“这一个”家长。

一位外出打工的家长听完专家讲座后说:“我不懂你们说的陪伴,我做不到你们说的陪伴,我对不起孩子。”这是令人心酸的,家长的境遇差别提醒我们,要防止家庭教育指导中的“贵族化”“中产阶级化”倾向,要认真细致地了解家长的现状,用专业、适切的指导让每位家长都能拥有陪伴孩子成长的信心,看到教育的生机。

家校合作要尊重家庭的结构。除了个体成长经历与生活工作境遇的差别,单亲、隔代抚养、留守流动儿童等家庭结构差异也很大,儿童成长问题不能简单归因为父母离异、父教缺失或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等。不同家庭结构各有优势和不足,不能形成刻板印象,要引导不同结构的家庭找到优势,看到希望,获得力量。

江苏省昆山市永平小学的3400多名小学生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市民,很多孩子入学前都没上过幼儿园,不少孩子开学第一天会哭喊着“奶奶”往校外跑。学校因地制宜地设计家校合作平安课程,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正在从留守状态变成跟着父母流动的状态,这时候的任务是学会和孩子建立新的安全依恋。这样的课程不仅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增强了家长的育儿信心,更起到了帮助家庭从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平安过渡的作用。

家校合作要尊重成人的学习规律。作为成人(家长)与成人(教师)之间的合作,家庭教育指导需要根据成人的学习规律,努力把成人的学习障碍变为生长的动力。

成人的学习是理解性而非接受性的,他们不愿意接受简单的合作指令,而希望弄明白为什么,否则就会抱怨教师推卸责任。因此,教师指导家长时要将“所以然”说清楚。南京市陶行知小学的方艳老师在家长工作中总结出“多说一句”的策略,每次布置家校活动都多说一句,向家长解释活动对儿童成长的价值与意义。独具匠心的“多说一句”,增强了家长的理解,提升了家长的配合度。

成人很难吸收与自己的经验毫不匹配的知识,真正意义的学习总是在类似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昆山市新镇小学深度挖掘每位家长的成功经验,形成基于每位家长自身经验“自生长”、同阶层家长经验“互生长”、不同阶层家长经验“超越性生长”的“一家·一课程”,让家长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作为成人学习者,家长的无奈、可怜、悲哀甚至“可恨”,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表现,他们不需要被抱怨,而渴望被理解;不需要被强求,而需要被解释;不需要被指责,而需要被指点;不需要被教导,而需要被引导。

在保护儿童、尊重儿童的教育大语境中,希望不同处境中的家长都能被尊重、被善待,最终得到有效的发展。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