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3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教育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据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冯继康在会上介绍,针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我省通过实施“2个网络、3项计划”,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构建“2个网络”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网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结对帮扶,发挥城镇学校资源优势,辐射带动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打造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办学条件等工作的“结对帮扶”网络。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小学结成帮扶对子3941个,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构建“高校科技扶贫网络”。发挥高校人才科技资源优势,组织116所高校对口认领重点扶持乡镇和贫困地区乡镇250个。鼓励高校找准科研项目与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的结合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高校科研扶贫计划项目394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成立专家服务团队362个,围绕农业生产、特色种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领域,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8000余人次,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3.3万人次。
实施“3项计划”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对省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有改薄需求的义务教育学校重点扶持,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改薄投资18.66亿元,建设校舍96.69万平方米,运动场153.38万平方米,完成设备购置4.1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61所,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达到并超出“20条底线”标准要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实施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将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需建设的幼儿园全部纳入规划布局,予以优先保障。2016年以来,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621所,实现了贫困地区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全面覆盖。
“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提升计划”。采取充实总量、优化结构、结对帮扶、全员培训、上门送教等措施,健全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升贫困地区师资队伍水平。“十三五”期间,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4万套,推动落实艰苦偏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乡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用足用好周转编制等政策,加大农村学校急需教师补充力度。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交流4.3万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村培训幼儿园园长1265人、骨干教师3564人,集中培训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小学校长、骨干教师4.8万人次。组织2816名志愿者开展乡村教师教学技能送教培训,共送教10.3万学时、培训教师2.5万名。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遴选55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采取奖励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引领专业成长。
(记者:迟佳)
编辑:周玉森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