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建“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机制 奏响服务山东强省建设最强音
发布时间:2021-03-26 10:07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3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刘积舜 王建升 杨 政 汤斌飞 A+A-
-分享-

“加强学科特色方向凝练,注重将学科优势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前沿对接融合,找准对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点。”3月1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论证会,围绕山东省高水平学科的发展现状、目标定位、建设举措等8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论证。此前,在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技术被确定为“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7个学科被确定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

将学科建设对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仅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将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事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点,以学科链配置人才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建立健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机制,构建面向山东的完善服务体系和多元服务平台,始终与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山东同频共振,为山东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作出更大贡献。

科教资源与重点产业耦合,构筑优质学科专业链

不久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田原宇教授发明的自混合下行循环床快速热解制腐植酸新工艺及其成套原创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农林废弃物制取高纯高活性生物腐植酸的工业化;针对不同污染退化土壤修复需求和机理,创制系列高值靶向腐植酸环境材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污染退化土壤的可持续修复。系列靶向腐植酸环境材料率先在山东青岛、东营、聊城等地市应用,目前已在全国27个省市示范和推广应用,对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聚焦农林废弃物利用和污染退化土壤修复两大世界难题,加强化工、材料、机械、环境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双一流”建设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谋划,先后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山东行动》,出台了《关于对部分学院进行调整的通知》《一流学科创新团队遴选及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修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强化创新策源上发挥了“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制定“强化优势学科、拓展新兴学科、提升通用基础学科”的学科战略,新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启动实施通用基础学科提升计划,自筹经费1亿元,支持学科提升发展水平,提高服务山东的能力。

目前,学校逐步构建起以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8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2个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重点学科等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为支撑,重点明确、层次清晰、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十三五”期间,学校有6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十名,2个学科获评A+档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前1‰。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规划建设了山东产业急需的新兴专业,新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7个新专业。同时,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将全校专业分为4大类12小类,明确升级改造方向,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造了校内外优质资源平台。此外,学校还构建并实施了“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和“二四三”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整体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增强了专业服务面向的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高质量人才。

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链,与山东共建共享人才队伍

“重点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信息等学科领域,竭诚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加盟我校建设发展事业!”日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条网络招聘启事被广泛转发。据了解,近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招聘教师300人、博士后400人,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

近几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依托“双一流”建设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从世界名校及科研机构引进高水平人才,实施精准人才引进措施,针对性地引进了山东省重点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通过实施“光华学者”计划、举办“能源科学与工程”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海外人才专场招聘会等举措,汇聚高水平人才。

学校注重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主动对接山东相关产业技术研发需求,为山东省作出更多科研贡献。“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引育了新一代清洁化工及新能源技术领军人物陈德院士,海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张杰教授,能源经济领域的国家杰青周鹏教授,新材料领域的“万人计划”入选者范壮军教授等一批领军人才,新增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是学校2016年以前总量的4.61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产业注入高质量新生力量。学校以山东省产业用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本硕博各层次人才;开展本硕博一体、交叉复合、卓越计划、拔尖创新、微专业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调研人才需求,与山东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引导优秀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持续为山东产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构建支撑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产业链

新学期,“新时代、新征程———辉煌十三五、起航十四五、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展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堂群举行,“服务社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板块进行了展示。展板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国家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战略支点,树立石大品牌,作出石大贡献,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依托教育部与山东省重点共建,巩固、拓展、深化国内合作共建,进一步增强服务主动性。

山东是能源大省,以地炼企业为典型代表的一批传统能源产业亟须转型升级。为此,山东省进行了“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等战略部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围绕山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先后建成山东省科研平台13个,承担山东省重点科研项目188项,为省内418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1851项。针对山东支柱产业———化工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紧迫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形成了劣质重油高效轻质化技术、催化裂解多产丙烯技术、新型丙烷脱氢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其中,“劣质重油高效轻质化技术”成功实现了劣质重油的高效绿色转化,已在山东15家地炼企业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催化裂化废催化剂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为青岛惠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助力惠城环保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以贡献求发展,体现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价值,也为其他高校更好地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拓展新发展空间提供了典型示范。”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厚健认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贯通“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做法,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两大任务很好结合,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正如周厚健所言,以服务求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支撑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青岛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与海信集团、东软集团、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和青岛市共建了青岛软件学院,强强联合、校企融合,建设高水平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积极联合山东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与山东能源集团(原兖矿集团)共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共建新能源大厦已交付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领域国际一流研发平台的建设;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704所等五方共建海洋资源与信息工程高等研究院,以海洋信息技术、工程与装备为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广泛合作,为海洋强省战略贡献更多更重要的智慧与力量。

为服务海洋强省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展的海洋油气勘探研究,为渤海湾盆地首次发现大型凝析气田作出重要贡献,该海上油气田总计地质储量达8亿吨油当量。学校牵头承担了海洋领域3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对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牵头建设的“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注重强化科技研发创新链,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性人才。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海洋能源与探测、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立足山东建立校地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平台、人才交流、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共建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在新材料领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标准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山东省新能源新材料重点产业急需突破的领域组建了5个由高端人才牵头的科研团队:“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范壮军教授领衔的“碳基储能材料”创新团队、泰山学者孙道峰教授领衔的“功能多孔材料”创新团队、泰山学者李希友教授领衔的“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泰山学者薛庆忠教授领衔的“纳米碳材料”创新团队、青年泰山学者邢伟教授领衔的“电化学储能材料”创新团队,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49项,总经费8598万元,并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取得突出进展和丰硕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36亿元,已成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这些科研团队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为青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国际智力支持,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44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程玉峰院士等国际知名科研工作者成立了“青岛市能源装备腐蚀控制国际合作基地”。

以学科链、人才链为源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山东产业链,优质的学科链与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托举起强大的产业链,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推动学校加速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十四五”启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以“党建统领、改革先行、优化布局、合作发展”为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发挥人才、科技、智库等优势,不断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特约通讯员 刘积舜 王建升 杨 政 汤斌飞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