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答疑解惑,高考6选3选科指导干货来了
发布时间:2021-04-21 09:12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 A+A-
-分享-

为了充分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后“专业(类)+学校”的录取方式,更好地帮助中学生了解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及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近日,山东教育电视台《高考直通车》全媒体平台邀请了相关专家开展“大学专业认知公开课”,活动走进胶州二中,给学子们带来了色香味俱全的“新高考”知识盛宴。

更多信息,随教育小编一起了解↓↓↓

一、高校招生录取机制

自2020年起,山东夏季高考招生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机制。两依据指: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就“一参考”而言,在目前新高考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只是一种档案式的评价,要求学生在特定平台中客观记录具体活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的使用权在高校。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重视综合素质评价,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水平。

而针对“两依据”则是这种说明。其中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为语文150分钟、数学120分钟、外语(笔试100分钟;听力连续组织两次,每次时长20分钟,取最高分计入外语成绩)三大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由山东省自主命题,考生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中选报3科参加考试,每科时长90分钟。

二、高考志愿填报政策

山东省从2017年开始,夏季高考实施招生录取批次改革和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本科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实行“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考生填报志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填报的基本单位变化。由以前的以院校为单位,具体到某学校的某专业,突破了学校的限制,选择更精准,专业是关键和基础。

填报志愿数目变化。1个“专业+学校”就是一个志愿,考生每次填报志愿数量不超过96个,可以填满所有志愿,也可选择填报部分志愿。

增加了选考科目要求。考生须关注每个专业的选科要求,看自己是否符合。

取消了专业调剂。考生无需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三、高考6选3 怎么选

新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将采用“按等级赋分”的评定方法。因此学生选择某一选考科目的依据应该发生变化。要以该学科竞争大小、是否是自己的优势学科、考虑大学专业的招生要求等作为选择依据。其中优势学科指排名靠前的学科,而不仅是分数高的学科。故而学生选择某一选考科目要以个人兴趣、个人成绩和专业(职业)要求作为依据。

选课原则:

了解学科,了解自己;兴趣原则,专业方向;学习能力,相对优势;避开对手,发挥特长;兼顾理想,更重现实;相信老师,相信学校。

四、给家长和学生选课的几点建议

1. 让学生先读懂自己

① 个人兴趣爱好是什么?

② 个人学习能力专长是什么?

③ 自己有无明确意向的就读大学或专业?若有要去了解相应大学及专业的选科限制。

④ 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成绩及大致全市单科排名。

2.选科要有前瞻性,要考虑:高一有兴趣,成绩还可以的学科到高二难度增大后的影响。

3.没明确就读专业意向的学生,以高考总成绩的最大化为选科原则,先考取最大的成绩再选专业。

按照赋分规则:赋分高低取决于选考成绩的排名。除了参照自己的学科成绩外,更要看中选考与谁一起考,这就显示了选科的重要性。

特别注意事项:

1.其他语种班的选科要求,主要听从班主任的建议。     

2.不管什么组合,最后对高考成绩起决定性的还是语数外成绩,请把提高语数外成绩放在第一位。

3.回家与家长认真考虑,慎重选择。

4.先进行预选,在预选的基础上确定好有哪些组合。

编辑:白天

相关阅读

全省高校大学生党员示范培训班举办

8月25日-29日,全省高校大学生党员示范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 ...

09-01 14:38山东省教育厅

《人民日报》点赞山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8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从校园到职场 就业服务不断线——集中资源力量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点赞山东开展“微培训”护 ...

09-01 16:21人民日报

山东校园“秋点兵”,多彩开学礼启新程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

09-02 09:32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