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论语》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要善于发现师长、广泛学习,尊敬每个学有所长的人;《吕氏春秋·劝学》讲到“事师之犹事父也”,强调的是对待师长须至真至诚;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所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道出了尊敬师长对社会带来的巨大益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亲近亦有规矩,这是中国文化中鲜明而厚实的底蕴。
《宋史·杨时传》有云: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大雪漫天,也不知杨时与游酢二人站了多久,一直保持着恭恭敬敬的姿势,等到程颐醒来时,雪已积满了大地,足见得他们对学问追求的真诚和对老师的尊敬。
《史记·留侯世家》里记载了张良拜师的故事,萍水相逢脾气有些古怪的老父,张良以礼相待,老父一句“孺子可教矣”,道出了对这种态度的肯定。面对老父一次又一次在赴约上的“刁难”,张良不怨不怒,而是反思和改进自己,也因此得到了老父赠予的《太公兵法》,圯桥授书的故事传为美谈。
张良事先并不知道老父定约究竟为何,更不知他要赠予何物,只是觉得这位老父一定有过人之处,想要了解与学习,正是始终如一尊敬师长的态度让张良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获。
“尊师重教”是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家长恳请老师多多教导自家孩子:“孩子谁的话也不听,只听老师您的。”多少人学生时代的记忆里有这样的片段:前一秒还“张牙舞爪”玩闹的学生,一见到老师进教室便立马端坐。这是教师独有的气质,与相貌无关、与性格无关,彰显的是教师的威严和底气。
教师受人尊敬毫无疑问是值得的,因为教师这一角色具有崇高的定位与重大的责任。韩愈在《师说》开篇就道出了这一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又有宋代李觏《广潜书》云: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道德观念,为学生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摆脱无知、走向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这样的工作着实高尚。学生树立了理想,要去攀登、去远足、去航行,那教师就是为他准备好丰厚知识与道德行囊的人,是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无私祝福的人。这样的师长怎能不让人感激?
人们常祝愿老师“桃李满天下”。“桃李天下”语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讲的是狄仁杰培养推荐的人才之多。再向前追溯,相传春秋时期子质开学馆,学生们在学馆的桃树、李树下拜师。人们以桃李喻学生,以园丁喻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少情怀深藏其中。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弦歌一直在传唱,师恩永难忘,师道永传承。一代又一代人,从孩童时便步入学堂,勤奋研读,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在人生的拼搏中,总有一份坚守,源于心中的师者,总有一份深情,属于敬爱的老师。
进入9月,转眼就是教师节了。放下手头的工作,我和几个师兄妹商量一同去拜访导师。师姐在我们的微信群里先提起,导师看到后,欣然应允:“正好听听你们最近都有什么收获。”于是我们几人当即敲定教师节这天前往。还没来得及同导师商议,导师就补充了一句:
“只是教师节那天可不要来呀,我要去看看我的老师。”
作者:扈美辰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