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山东大学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固本创新,与时俱进,以“培养最优秀本科生”为己任,通过校内交叉、国内协同、国外合作等多种方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一批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层次复合型涉外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治理等重大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续动力。
外国语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在新文科理念下着力深化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全球胜任力内涵研究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探索和实践,从培养目标重塑、师资团队重构、资源投入重整等入手,调整培养模式、丰富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搭建跨学院跨部门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探索“外语+”和“+外语”涉外人才培养的新专业、新课程、新实践和新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级、立体化、特色型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外语专业的现代化建设。
(一)跨院跨部门合作设立实验班,构建本硕贯通培养机制。学院先后与法学院、政管学院合作设立“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五年制双专业双学位班,近几年面对新形势对双学位班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实现复合型人才向融合性人才转变。2018年学院与国际事务部、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合作设立“法英双语卓越创新国际组织人才新文科实验班”,面向法语区国际组织培养后备人才。2019年自设“国别和区域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下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方向,打造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的多语种和全球胜任力课程体系。学院推行英语分级教学和全英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并依托学院多语种优势,通过通识选修课、暑期学校课程、海外师资课程、微专业、多语种慕课群等多种形式开设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课程,增强学生对第二外语目的国的语言文化认知,培养学生比较熟练地使用两种外语,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2018年起,学院利用山东大学微专业政策,打破专业界限和壁垒,开设“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英法双语与全球胜任力”等微专业,助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三)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过程、多途径”的全球胜任力第二课堂体系。学院整合各个校区的优质资源,先后搭建“外语应用与全球胜任力双创平台”“兴隆大讲堂”“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发展协会”等实践平台,通过开展比赛、讲座、读书会、工作坊、微沙龙、外出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设立国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内外贯通式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软实力”。同时,对学生外出参赛、国际组织实习等给予专业指导和经费支持,并纳入课外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体系,授予相应的实习学分或志愿时长。
(四)充分发掘国外优质资源,构建中外协同培养体系。学院突出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搭建中外联合培养平台,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通过短期专家、流动岗、海外暑期师资、外籍教师等多种形式引进国际化师资和优质课程,提升学生全球视野。同时与法国里尔政治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具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的海外名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并先后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项目”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还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学生海外实习渠道,设立“国际学分”计划,资助学生赴海外学习。
外国语学院在多个层面进行外语专业建设的综合探索和实践,突出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通过搭建跨学院跨部门的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探索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的新课程、新实践、新体系和新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点:
(一)培养模式创新。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招生选拔、管理模式等对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构建实体实验班+微专业虚拟实验班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专业+课程+实践+国际”四位一体特色培养体系。
(二)课程体系创新。秉承新文科要义,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围绕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和研究。充分整合集成分散在外国语、国际法、国际关系、国际传播等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原有院系界限和学科壁垒,将多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治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进行有机融合,突出多学科交叉性和多能力融合性。
(三)教学方法创新。在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同时,学院特别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和方法,实施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体现课程“两性一度”,打造一批全球胜任力“金课”;制作多语种慕课群,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优势,建成线上线下第二外语混合式教学体系,有效提高学生复语能力。
(四)师资队伍创新。通过定向招聘、内部挖潜、借助外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学院打造了一支外语类与非外语类师资相结合、中国教师与国外一流学者相结合、理论专业教师与业内实务专家相结合的多元化、国际化、团队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20余位资深外交官和曾在国际组织任重要职务的人员担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工作顾问专家”和“学生职业发展导师”。
(五)实践教学创新。学院聚焦全球胜任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海外,打造“模拟APEC”、国际组织人才核心素养提升训练营、全球胜任力青年领军人才训练营等第二课堂特色品牌活动;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将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转换成必修学分融入培养方案,设立用于记录各项活动的《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通关手册》,进行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
外国语学院立足校本特色,初步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缺”新型涉外人才,实施效果明显。
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人数增速明显。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组织或外事外交类赛事,先后获得高级别奖项100余项,如“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特等奖”“首届全国高校国际组织菁英人才大赛二等奖”等。学生马文啸获得2020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人文类专业全国唯一),20余名学员获评“联合国青年领袖精英班优秀学员”。2018年以来,有40余名学生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电信联盟、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另一方面,境内外升学比例高,跨专业复合多元培养特色鲜明。境内深造专业更加丰富多元,学生跨专业攻读研究生的数量明显增加。学生选择国际关系、法律、经济、教育等非语言专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多名学生被北大、清华、浙大、人大等高校的非外语专业录取。出国深造的学生人数和质量显著提升,且多数进入世界排名前列的名校,跨专业复合特色鲜明。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在大学二年级被外交部提前选拔录取的人数和在四年级被外交部招录人数都有明显增加,学生主动投身国家外事外交岗位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作者简介:刘洪东,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刘洪东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