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11时30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以“一箭五星”方式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首次在海阳东方航天港“一站式”完成总装、总测、出港并执行出海发射任务。
鲁东大学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滕瑶教授,依托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机遇,积极推动海洋装备与航天发射交叉融合,与共建单位海阳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合作,全面参与并引领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支持与回收装备及关键系统研制、卫星数据应用、配套保障服务等产业链核心能力建设,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滕瑶教授表示,与之前海射任务相比,本次海上发射任务航程更远、所遇海况更恶劣,既验证了我国的海上发射能力,扩大了海上发射机动范围,也再次见证了海上发射支持装备的可靠性,同时又对如何提升恶劣海况下发射支持装备及配套系统适应性等问题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需引起足够重视并着手开展相关研究。
依托本次海射任务,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巩庆涛教授牵头,联合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航天一院十五所、烟台宇航等单位,共同开展了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冲击声振与运动性能实船测试试验,系统获取了海上发射平台系泊、拖航、锚泊、发射四种典型工况下平台甲板及发射架等关键结构处的振动加速度响应、冲击噪声及平台运动姿态等基础数据,并首次完整记录了恶劣海况下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平台关键运动性能等珍贵数据,为探究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支持装备及配套系统的冲击加速度响应规律、发射平台及发射架结构设计及发射冲击噪声规律等提供了基础支撑,为进一步提升海上发射支持装备安全性设计及性能优化,尤其是探索和定义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极限工况及边界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4月,鲁东大学联合大院大所建设“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服务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箭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相关任务,8个月内连续获批烟台市、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创造了鲁大速度。该中心是国内首个集船、箭、星、指控四大板块于一体的重大创新平台,聚焦深海与深空的交叉融合,重点开展海上航天专用装备、海上发射用火箭适应性技术及卫星数据应用等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为常态化、高频化海上发射与回收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海上商业航天产业技术需求策源地及成果转移转换中枢。
来源:鲁东大学
编辑:迟佳
审核:冀春鑫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