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文化项目首善之师培育工程,是把儒家思想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习,通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传扬,以期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创意、创新、创造,最终提升教师的道德、干部的政德、学生的美德,从而实现师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学院先后出版《孔子家语通解》《政德教育思想发展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家风家训》等16部专著,主编《齐鲁传统文化》《<论语>品读》等30部教材,公开发表《〈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论语>中“乐”音义释》等10篇核心期刊,建成文化自信黄大年教学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开发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
一、靶向职业教育突出问题
(一)解决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疏离问题
坚持立德树人、坚定自信、坚守学以致道,探索实施文化首善之师培育体系:发挥国学机构平台作用,借力全国知名文化大家;开办五常八德儒润讲坛,开展孔孟之乡儒修活动;打造儒学传播金牌团队,形成儒学研究标志成果;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培育国际视野文化使者;坚持党建领航价值塑造,赓续文化基因红色血脉。
(二)解决高职院校师生文化自信问题
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坚持党建领航、思政支撑、学生管理三者合力同行。将“三传三创三德”文化首善之师培育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教育师生将儒家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行,增强文化自信,陶冶高尚心灵,涵养学习习惯,涵养人文情怀,提升幸福指数,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解决高职院校师生文明互鉴问题
选派骨干教师赴海外高校参加访学研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开展学生海外游学、海外实习、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建成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互派交流生、暑期访学及短期研修等项目,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学院交流,为外籍学生提供汉语培训,开设茶艺、书法、论语等中国特色文化研修活动。鼓励中外教师开展联合科研,展现开放、包容、和谐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培育凝练成果三大创新
(一)文化育人理念创新
坚持党建领航、坚持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依托儒家文化发祥地区域优势,汲取儒家思想精髓,强调学以致用、学以致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全过程,师生增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
(二)师资培育体系创新
构建“三传三创三德”文化首善之师培育体系,持续深入推进“1234”师资培育工程(即一个教师岗位,既师既学两种身份,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社会服务三项职责,国学经典浸润、职业能力提升、企业工作经历、学生工作经历四项计划。)通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传扬,以期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创意、创新、创造,最终提升教师的道德、干部的政德、学生的美德,从而实现师生全面发展。
(三)社会服务模式创新
创新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内渗透、向外延展,本土实践、国内示范、国外辐射。打造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传扬金牌团队,以高职院校为主地、以中小学校为辅助、以行业企业为拓展、以国外院校为辐带,凸显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专业性,打造干部锤炼党性、固本培元、正心明道、涵养政德的重要阵地和国内一流的特色党性教育基地,实地聆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三、彰显成果宣传推广成效
(一)理实成果丰硕
有效提升了师生传统文化底蕴及核心素养,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近十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8%,学生对素质课程教师满意率平均为97.8%,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就业单位对本院学生满意率达98%以上;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86项,培养了大批“文质彬彬”职院人。
(二)示范带动明显
示范省内、辐射全国、影响海外,常州工程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140余家省内外兄弟院校及行业企业借鉴运用本成果,不断提高课程体系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进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韩国乙支大学、俄罗斯远东大学借鉴教学成果,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出、利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建立国家关系新秩序。
(三)社会服务广泛
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作、在英国大使馆文教处高端会议作《悦读经典 传承国学》《<论语>心读课程改革实践》典型发言,在全国职业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高端论坛作《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课程》《高职院校人文教师科研课题申报及高端成果培育》《课程思政内涵特点及设计与实施》《大学语文教师如何做科研如何申报课题》做专题报告及交流发言100余次;先后为中央党校中青班、国家行政学院主题班次讲授《传承儒家思想精髓 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意蕴》等学术报告1600多场,受益人数达50余万人。
作者:刘向红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