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着力“五个转变”加快应用型本科建设步伐
发布时间:2022-11-17 11:00 来源: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A+A-
-分享-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由山东省政府和东营市政府合建的全日制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至今已有43年办学历史。转设以来,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及山东省发展战略、石油石化行业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高点定位、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建成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专业结构向“需求导向”转变,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初显。聚焦山东省十强产业、东营产业集群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石油石化为主要特色,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打造形成了石油石化、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优势特色应用型专业群,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学科及生物医药等专业布局正在构建。2022年招生专业27个,工科专业占比63%,石化、制造产业相关专业占比48%,新工科专业占比26%。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2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14门。

师资队伍向“双师型”转变,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采取聘任一线专家、双聘、与企业联合引进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4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1人、黄河三角洲学者4人,聘任专职企业导师7人,具有行业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49%,聘任兼职教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20人(双聘教授4人)。构建应用型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着力打造应用型师资团队。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团队1支,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支,初步构建了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技术、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工程等8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团队。

科学研究向“高转化率”转变,应用型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建有国家重质油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山东省高校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深层致密油气、智能信息处理、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等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1个。近三年,在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课题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75件,其中国际专利5件,获市高价值专利2项;到账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1200多万元,占比80%以上;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成果应用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争取东营市基础建设经费1亿元,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年均投入自主研发课题经费2000万元以上。

办学方式向“开放型”转变,办学成效显著。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与东营齐润化工、海科集团、垦利石化、利华益等30多家地方龙头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在科技信息共享、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了油地校企深度融合、共赢发展良好局面;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办学,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东营齐润化工首次单笔向基金会捐赠7000万元。与东营市共建“绿色低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积极布局双碳人才培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碳交易中心,打造国家级“碳谷”,构建“一谷四心”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格局。

培养模式向“产教融合”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构建了校企多元参与、多主体合作的办学机制,与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石大胜华等多家区域龙头企业共建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与海科化工、万华化学、中软国际等企业合作创设海科新源班、万华班、中软班等订单班,打造了校企协同育人新平台。利用胜利油田实习实训优势,构建了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虚实结合的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及各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193个,与155家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累计立项104项,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466项,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709项,获得“创青春”国赛银奖成绩,在“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获奖19项。近三届毕业生中有674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191人考取中国科学院、“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2%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