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多来,枣庄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完善“双减”协调一个机制,强化“督导检查、政策体系”两个统筹,聚焦“凝聚共识、强化宣传、防范风险”三维引导,推行“人员、资金、材料、广告”四管一体,创新“网格化、监督员、智能化、综合执法、项目鉴别”五种方式,扎实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完善一个机制,明确部门责任。枣庄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的“双减”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了“双减”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定期召开全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全体成员单位会议,分析研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强化两个统筹,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督导检查。成立由市教育局职继科人员带队、抽调区市相关人员的临时督导组,以“四不两直”形式督导区(市)26次,召开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会议、全市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会议、枣庄市校外培训机构有关问题处置工作指导专班工作推进会议等12次,市、区(市)两级“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共联合执法158次,累计排查检查校外培训机构781家,其中证照不全的机构633家,已责令相关机构完成整改;拆除违规广告1144处,排查培训材料575份、从业人员462人。二是完善管理政策体系。下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情况集中大检查的通知》《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检查“回头看”的通知》等文件32份,以“双减”协调机制办公室名义发出简报4期、通报6期,直接下发至各区市政府和相关单位,加大以通报促工作的力度。
聚焦三维引导,防范化解风险。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双减”工作良好氛围,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一是凝聚共识。通过枣庄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和《校外机构白名单》,并由各学校学生将回执转交给家长,强化家长和社会的共识、支持和监督。二是强化宣传。市、区(市)两级共通过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双减”相关新闻信息70余条,其中两条信息被教育部采用。三是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监测研判,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定期报送《已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架构风险情况统计表》清查整治地下违规培训、无证无照机构培训,进一步消除变相违规校外培训带来的风险隐患。
推行“四管一体”,强化下沉监管。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稳妥”,聚焦关键环节集中发力,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一是管人员。开展从业人员全面排查,分类别摸清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底数,重点整治培训机构在招用条件、招用程序、从业禁止等方面的问题,明确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强化从业要求。二是管资金。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及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将校外机构预收费资金全额纳入监管,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乱收费专项治理,目前预收费监管已达到100%全覆盖,监管总金额824.64万元。三是管培训材料。建立《枣庄市校外培训材料审核专家工作机制》,组建由相关专家、中小学教研员、一线教师组成的学科专家审查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材料专项清查,严把入口关、质量关。四是管广告。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户外广告牌匾专项清理行动,紧盯重点地段、重点场所,清理违法违规广告1144处。
创新五类方式,严打“隐形变异”。枣庄市探索创新举措,严厉查处隐形变异、逃避监管等违规培训行为。一是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街道、社区、网格员三级“网格化”动态排查和“吹哨”报到机制,强化日常监管。二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家长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人士中选聘30名社会监督员,鼓励成立志愿者督查队,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织密校外培训监管网络,形成监管合力。三是推进监管智能化。加大“随手拍”二维码宣传力度,指导各地用好“随手拍”信息化平台,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全方位监管。2022年以来接到群众举报问题线索280件,均100%办结。四是强化综合执法。加强部门协同,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取缔违规培训机构,有效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五是规范项目鉴别。印发《枣庄市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机制》,指导各地科学辨别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项目,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作者:邱艳丽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