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创推“双贯通”改革 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效落地
发布时间:2023-03-23 15:21 来源:济南市教育局 A+A-
-分享-

  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济南选准切口,聚焦关键,创新推进纵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横向贯通的“理论+实践”教学改革,研制出台《济南市“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区域统筹、机制创新、深耕实践、循环改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质量实质提升。

  坚持实践取向,找准一体化建设行动路径

  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内容很多,最亟须从什么方面切入,在解决一体化上,哪个更具优先级?这个问题很重要,直接决定着、能不能很好地撬动和解决一体化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关键是教材编写的一体化,有的认为重在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有的认为重在教师培训发展一体化等等。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属于国家事权。区域推动一体化的作为,就是要有“在地性”,要“扎下来”,只有“做一体化的课”,才能真正发现一体化要解决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得一体化的果”,其他一体化建设要在“做课的一体化”中,去不断地改进和提升。济南市推进一体化建设,把“真实地、持续地做课”作为关键一招,建立一体化教学实体,坚持“选准矿、深挖井”,通过多轮次的课例研究、专家指导和循环改进,不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

  坚持专业引领,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

  针对国家最新统编思政课教材,济南市组织专业力量,梳理提炼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命教育、走进国家机构、坚持依法治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宪法尊严、劳动教育、改革开放教育、责任教育10个主题,并研制了《济南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导建议》。每场教学现场活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四所学校,上午围绕同一主题同上一堂思政课,下午由市教育局邀请全国专家点评指导、研究问题、提炼经验,全市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实时学习观看,多场次的专业行动研究,让一体化建设更具品质和生命力。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惊喜:“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上,很喜欢!”为深度研讨一体化建设理论成果,济南市举办圆桌论坛,邀请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以及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对思政课改革问诊把脉,专项指导。

  坚持内涵提升,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一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济南市组织专业人员全面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建构了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法治中国、弘扬优秀文化、增强自觉自信、提升生命价值、共建生态文明、感知科技创新、热爱美丽家乡8个教学主题,随后积极链接政府与社会资源,考察建立了全市100个实践教学基地,同步开发了全市实践教学线上预约平台。二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实践主题、教学主体、教学形式、评价机制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对实践教学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和要求,让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全面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有章可循。三是开展思政课主题实践。在章丘三涧溪村、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浪潮集团、山东省党史陈列馆、济南市府学文庙、济南公共安全馆、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章丘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趵突泉园区9个基地,同时开展了8类不同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堂堂直抵学生内心、有现实性和感染力的“行走的思政课”在泉城铺开。

  坚持机制创新,推动一体化建设常态化发展

  济南市举全域之力,科学、坚持推进“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吸引着区县、学校、实践基地的积极参与。一是成立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合教研与协同创新中心。坚持每学年开展3次联合教研和1次教学改革创新现场观摩,实现了主题式、一体化备课、教研、培训与教学创新的常态化运作,今年已举办“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高中思政课教材《逻辑与思维》”两场大中小联合研训活动。二是同步实施思政强师工程。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被充分激活。健全完善了“校本研修+专家引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全市思政课教师学段衔接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主动开展实践教学探索,在行走的社会大课堂中讲出“信仰味和感染力”。

  三年多来,一系列专业性、创新性的改革举措,率先出台的重要改革文件,同步直播的多场全市思政课改革现场会,让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泉城蔚然起势,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被充分激活,思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在济南逐步变成现实。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