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小背篓”式的恬静前行
评石卫东校长的《恬静教育:“小背篓”课程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3-08-24 14:48 来源:淄博市周村区东门路小学作者:石韶宏 A+A-
-分享-

  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恬静教育一一“小背篓”课程的实践》静静地躺在我的案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俨然如饥似渴、迫不及待、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这些词语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制的,形容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可谓恰如其分。未等展卷释解,就被清新淡雅的封面、《恬静教育》的书名所吸引,苦苦思索着何为“恬静教育”?在我的意识中,这是个全新的概念。通过资深出版人陶继新先生和教育家柳袁照的《序言》导读,方才对“恬静教育”有了个确切的定位,并从“‘小背篓’课程的实践”副题上咀嚼出了别有的风味。趁着新冠变异毒株的当口,蜗居陋室不便出门,本家兄弟“以传统文化为汁,滋养恬静教育”的崭新理念,给了我非同一般的精神食粮之补充。

  他让我在《让理念飞:向新颖处》中,知道了一个大写的“静”字弥漫校园。无论《用富有诗意的“文化心”,请校园静下来》《静,一所学校的心灵走向》《恬静论语和歌声》,还是《恬静教育:培植人的活力》《细节:让恬静教育更精美》《读思悟写:教师成长的“恬静小路”》,抑或是《“恬耕”路上的恬静文化思考》《恬静教育“小背篓”课程的哲学思维》《耕,恬静教育的乡愁》,都在用他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诠释着深刻的齐文化“改革、创新”之内涵。毫无疑问,石卫东的“恬静教育”的理念,就是在博大精深的文化熏染下催生而出的。当感知着他全方位设定的“恬静教育”框架下的校风、校训、校魂时,一篇篇入情入理的说教文章,无不彰显出其独特的教育理念。

  尤其是“小背篓”课程的开发与设想的提出,完全颠覆了一般人的传统观念,使得“小背篓”张力十足,小中见大,并独出心裁地以“美”为课程,形成一套完美的教书育人之规范。他所设定的教育理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非故作高深、空中楼阁,与教师、与学生,都是容易操作的。

  “小背篓”的实验基地,是以石卫东任职的淄博市周村东门路小学展开的。从孕育到产生花费了他五个春秋轮回,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那是必然的。我字里行间看到,他给这一根植民族接地气的歌曲名字,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生命。他向读者朋友解释说:所谓的“小”字,就是指“小学生、小事情、小细节、小改革”,目标是“以小致大,保障防微杜渐”;“背”字呢?就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篓”字呢?即是“面面墙壁会说话、棵棵小草能育人、点点目光能润心、一思一想皆成文”,对于他的职业来说,就是“就地取材、能收尽收、好中选优、表情达意”。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叫“小背篓”课程精彩、趣味,达到让孩子们喜欢接受的教育目的。他在接下来的《跟课程跑:向心妙处》小辑中,以《“恬静三规”教育的静心运行》《兰香:“小背篓”课程的君子气息》《劳动:韭菜和小麦的语言》《“莲廉园”:课程跨界的“尝鲜”》等篇目,详尽阐述了自己的实施细则,不仅令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还使教师课程的心房得到了应有的减负。爱屋及乌的缘故,无论读何种作品,我不喜欢那种板着面孔的呆滞文章,总觉得不灵动不跳跃的文字是没有味道的。严格地讲,卫东老弟的这部大作算不上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却巧妙地将诗情、画意穿插于其中,把苦涩干痹的文字活泛起来。读着“一个孩子捡起一枚落叶,另一个孩子把簸箕递过来,第三个孩子把小垃圾桶递过来。枯黄的落叶,放进了垃圾桶,其中的一个孩子说:啊!秋天进了垃圾桶了。我感到,吸纳进他的脑海,是个好习惯。是一种人文关怀。我想写首诗。我想告诉你:他们捡起的是整个秋天……”这蕴藉诗意、又充满童趣、还极具在场感的画面,在《情怀,让恬静教育隽永》《怀揣期待:小鸟会飞跃沧海》《用富有诗意的“文化心”,请校园静下来》等篇章中比比皆是。此种灵动的文字,无形中为其“恬静教育”平添了些许魅力。

  一部好的作品,假若没有令人启迪的哲思,广为接受的内核,那就像人丢掉了灵魂一般。我发现,石卫东在这部著作里不但注重了文学性、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还处处彰显着耐人寻味的哲思。譬如:“我从梦中醒来,从美丽的早晨开始,在充满魅力、活力和动力的校园的窗明几净里,探索答案。”“许多时候,我们太需要停下来了。停下来,让心休息一下,让灵魂打个盹,给心灵充个电,祛去疲惫,才能精神百倍地出发。”“我顿悟了:春天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永远是让人感到甜蜜的。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孩子是成就老师的,而老师是成就学校的。”石卫东类似的诸多思索、思考、思想的话语,几乎散见于字里行间,正是他有着这样的教育情怀,方才能构筑起标新立异的“恬静”体系。

  毫无疑问,“恬静教育”是石卫东心目中民族梦的重要环节,是他用“心”打造的民族复兴之良好起点。正如高楼大厦一般,没有夯实的牢固基础,怎么能有日后的巍峨壮观、牢不可破呢?掩卷之余,我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假如每个教育者都能够像我这位本家兄弟一样,来个“幽默教育”“启发教育”“灵性教育”等多样化教育方式,像两千多年的稷下学宫那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何愁杏坛不大放异彩呢?

  我满怀信心地期待:《恬静教育:“小背篓”课程的实践》,不仅仅在周村东门路小学一花独放,必将会作为一种教育导向,结果是万紫千红春满园。我想,这大概也是石卫东校长最大的心愿吧?

作者:石韶宏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