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雪观霞,美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24-01-05 08:45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刘超 覃也 A+A-
-分享-

  日前,济南一所高中的老师将语文课搬至室外,带学生在操场上堆雪人,引得网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位老师表示,那几天济南下大雪,校园变得格外美丽。自己觉得有“天时”就不应该错过,就把上午的一节语文课堂搬到了操场,带领学生亲近大雪,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看到视频与照片中学生们陶醉其中的场景,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若干年后,他们依然会记得这场难忘的雪吧。

  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学生在课业的重压下往往忽略了很多美好瞬间。困于书本早出晚归的学生们,渐渐对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失去了感性的认知。

  在紧张忙碌的学业中,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放松,也是另一次意义非凡的“补课”——补上了没有上够的美育课。

       当我们讨论美育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

  美育作为“五育”中不可或缺却相对薄弱的一环,容易被很多教育工作者狭隘地理解为常规的音乐、美术课,或是美学理论的学习涉猎。

  其实,更好的美育方法是将其渗透进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具备在日常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的提升来陶冶情操。

  而大自然就是学生身边最生动的美育课堂,要做一位具备“育美”情怀的教师,就要抓住时机,为学生提供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笔者不由地联系起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此类报道:安徽淮安白鹭湖中学班主任与体育教师调课带学生打雪仗;山东潍坊一位中学地理教师让同学们暂停自习,去欣赏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和晚霞;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班主任暂停晚读课,叫上学生们一起走出教室,到走廊上欣赏天空的彩云;衢州高级中学校长的随手拍,记录下学生凝神赏樱的姿态瞬间……

  毫无疑问,落雪、白云、彩虹、晚霞以及应季樱花等转瞬即逝的美丽值得珍惜。作为有着“育美”情怀的老师,用一节晚自习、一节课,亦或是一张照片,去换取那些美好的瞬间,是非常有价值的!

摄影:吕建军

  美育不可流于表层:欣赏美不仅是通过理论进行缜密的艺术鉴赏,创造美也不仅是对于事物的美化与修饰。美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它的终点,应是通往人格的完善,从而缔造一个完整的人。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很容易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尤其是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在学习负担之下,心理极易出问题。而美育则是超越功利的,是一种必要的调剂与平衡,在缓解学生心态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无处不在。教师停课喊学生欣赏彩虹,“美育”从身边做起。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却拨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同一道彩虹,看的人不同,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教师的举动看似平常,但从更深层次审视,却触及了美育的真谛。

 摄影:李昀

  多年以后,当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们面对枯燥的工作与生活重担时,他们也许会骤然回想起学生时代老师带他们去看雪、看彩虹、看晚霞的那些瞬间。那些瞬间带来的美好体验,也许就会成为未来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

  欣赏美,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美的熏陶,关键在于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教师具有一双怎样的眼睛。停课喊学生欣赏彩虹和彩霞,看起来只是一桩不经意的小事,但背后蕴藏着的是教师对美的洞察与感悟。

摄影:李昀

  当然,美育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通过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美育素养、普及艺术实践活动等措施的实施,相信未来,教育环境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有些美好,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有些美景,只能偶遇,不会重现。但如果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无处不在,人生也会更美好。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超 覃也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