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隔出了一块专门的办公区域,讲台上任课教师授课,讲台下班主任坐镇,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今,这样的场景已出现在很多中小学的教室内。
随办公方式变化的还有管理模式的迭代:学生与班主任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朝夕相处,形成了一种更紧密的强联系。
在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的同时,班主任“入班办公”这样的管理方式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一
班主任“入班办公”早已有之,但推广较快还是在近几年。其主要目的是便于班主任深入参与班级管理,有效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安排也的确能起到约束上课开小差或搞小动作的学生、对特殊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等作用。
除此之外,“入班办公”的工作模式也为教师面批作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把学生叫到工位上进行单独辅导,师生不必辗转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节省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不过,“入班办公”能否完全实现初衷,还需要深入考量。
二
班主任“入班办公”的实施,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和老师发展的重视,但从一部分学校的反馈来看,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教师工作环境的变化。
原本,办公室是教师们统一办公、备课、批改作业以及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场所,也是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研讨的场所。
“入班办公”却使得办公室的这一功能被大大削弱,教室的嘈杂环境,难免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使教师间无法及时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治能力和自律性的培养。
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教师和父母不断教育引导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自我管理和自律来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班主任“入班办公”,虽然能一时约束和管控部分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值得商榷。
三
实际上,对于班主任“入班办公”这一管理模式,不能简单地以利弊来划分。
在推行这种管理模式时,学校必须谨慎地把握尺度,既要确保班级管理的效果,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权。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班主任的“入班办公”方式也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班主任“入班办公”的坐班时间应该保持灵活性。在每个学期的初期,特别是第一个月,学生的行为习惯可能因寒暑假的放松而有所松散。在这个阶段,可以要求班主任增加“入班办公”的频次,以帮助学生尽快找回学习状态。随着学生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入班次数可以逐渐减少,具体频次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决定。
此外,每个班主任所教授的学科不同,承担的任务也各不相同。同时,每个任课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也存在差异,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那些教学经验丰富、课堂驾驭能力强的班主任,可以适当减少入班的次数。而对于青年或课堂驾驭能力相对较弱的班主任,则需要增加入班的频次,为班级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