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第一学历”成人才“枷锁”
发布时间:2024-03-08 09:53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 A+A-
-分享-

  关于“第一学历”的争议由来已久,从升学到就业,甚至是婚姻,由其构成的隐形歧视链如影随形。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材料科学家潘复生院士呼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认为求职只认“第一学历”,并不公平。建议摒弃简历中的“第一学历”概念。

  由此,“第一学历”这一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敲门砖or纸枷锁

  最近,一位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朋友向笔者倾诉了他的遭遇。尽管他手持名校硕士学位,却因本科毕业于一所普通院校而连连碰壁,被心仪的企业婉拒门外。他的心情从沮丧到愤怒,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当下,“第一学历”的确仍在很多招聘中起着筛选作用。特别是在招聘应届生和年轻求职者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作为参考,许多单位都将学历作为筛选人才的首要标准。

  这种做法无形中加剧了“第一学历”歧视链的存在。

  举例来说,某求职招聘平台曾对1300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职场人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本科非985/211院校求职者的1.8倍。

  有人认为,用人单位用“第一学历”选人,是为了降低招聘成本、提高选拔效率,认为“第一学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

  这一观念虽然有损就业公平,但确有其合理之处。从学生来说,入学时的高考分数,是考试背后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阶段性证明;从学校来说,高校之间的师资、资源和平台等差距不容忽略。

  这就导致了就读于不同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差距明显。

“第一学历”是伪概念

  “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从现实来看,有效反对对学历隐形的歧视,并不容易。因为这种歧视往往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存在,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潜规则”。

  鉴于此,首先要从一些重点领域中明确与就业法律相冲突,或从招聘公告中明确提及“第一学历”要求的歧视现象入手。

  事实上,政府部门在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教育部曾在回答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指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在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2021年,人社部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

  在省级层面,今年1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特别强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落实平等就业要求,坚决克服各类形式的就业歧视。”

能力才是“硬通货”

  要真正消除“第一学历”歧视现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说,招聘人才是否看重“第一学历”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一个单位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同质化”的人才,各层次人才展现出来的能力也各具特色,企事业单位的后期学习培训培养同样重要。

  从社会角度来说,没有必要过分放大所谓“第一学历”的光环。北大物理博士去争城管编制的有之,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去中学当校医的也有之。没考上名校或者没有继续深造,绝不意味着应聘者没有出色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

  事实上,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非名校毕业生同样可以拥有出色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还有很多职业院校的优秀青年,不因学历而停止前进的脚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技之长,在各自的领域里绽放光彩。

  比如,滨州职业学院的毕业生田素坤,历时十五年,从高职生蜕变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完成人生“逆袭”;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的李启士,在多个全国职业赛事中屡获佳绩,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些具备更强的后续学习意识与发展观念的人,更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与认同。

  一考未必定终身,破除“第一学历”歧视,不仅仅需要引导用人单位转变“唯名校”的用人导向,还要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逐步消除“学历泡沫”,让每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充分的发挥。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袁琳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