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免费服务,高考志愿该怎么填?
发布时间:2024-06-19 08:56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张婧文 A+A-
-分享-

  随着高考考试的结束,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点从“如何提升成绩”转移到了 “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分数,拿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6月17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为高考生免费开放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不仅集合了权威详尽的专业库、院校库、就业前景情况等数据,还有心理测评、个人性格测评等功能,同时还会根据“冲稳保”的原则,为考生提供20个学校做参考。

  教育部“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 图源:“阳光高考”平台截图

  在此前,网上各类志愿咨询平台所提供的多是会员收费模式。随着“官方版本”的免费加入,高考志愿辅导领域竞争优劣将日趋明朗。

  但当下,在免费与付费之间,考生和家长又该如何选择呢?在众多学校和专业志愿中,哪一个又是最合适自己的呢?

  近两年,随着“新高考”政策在各省市陆续铺开,考生们有了更多元的选择:考试科目不再受限于文综、理综,而是可以自由组合,报考志愿时也有了更多试错机会。以山东考生为例,普通本科平行志愿填报数量就增至96个。

  可机会往往与挑战并存,绝大多数考生在面临这样的选择题时,仍一筹莫展,于是便只好求助外力的帮助。

  然而,当考生们在网上搜索“志愿填报”之类的关键词,便会弹出“付费VIP内部数据”“AI志愿填报助手”“一对一录取指导”等等各种志愿咨询广告。因为,一些互联网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也看中了这一商机,纷纷转型或下场,各种“金牌咨询规划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俨然成了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比如,某知名机构推出的17999元志愿填报课程,在短短几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预约的家长甚至已经排到了2026年。

某高考志愿辅导机构相关课程被抢购一空 / 图源:网络

  这些服务平台或咨询师常常会告诉你,若想将来进入大厂或央企,什么专业更加受捧。他们宣称利用海量的数据库和人工智能技术,能瞬间为考生“拨云见日”,恰巧抓住了还未进入社会的考生和不了解志愿填报的家长的迷茫心理,通过“贩卖焦虑”达到售卖服务的目的。

  付费系统或咨询师的建议真的那么可信吗?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教育部门并未与这些机构进行商业合作,也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数据”。很多购买VIP服务的家长在事后都反映,付费的数据库与免费的差别不大,缴费购买VIP服务但最终滑档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学生和家长要理智看待当今市面上的“全包圆”式大数据精准志愿填报。特别是在有了官方免费查询服务系统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VIP、一对一指导服务或许并不值得我们去重金追求。

  志愿填报是关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大事,单凭AI技术或机构指导免不了会有滑档风险。最标准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合适的选择,这终究需要考生综合考量后自主决定,需要在对自己进行足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评估基础上作出选择。

  考生和家长应该适时摒弃“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志愿填报可以由机构“全包圆”,但人生方向又怎能被“全包圆”?大数据可以替你选择,但大数据不会替你后悔。

图源:摄图网

  实际上,考生们还是要在填报志愿这件事上自己动脑筋。广泛收集资料,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一个成年人初入社会的一种历练。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寻找合适的学校:如果你是自律且目标明确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报考管理宽松、学风自由的学校。在这里,学生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合理安排时间,不至于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这样的学生也往往更容易适应一线城市的生活。

  而那些自律性较差、容易“随大流”的学生则更适合选择管理严格的学校,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漫长的大学时光中迷失方向。

  其次,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既不要被一些“网红”专业冲昏头脑,又不要高估了自己,认为能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提升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能力。

  比如,不擅长生物与化学的学生,就要避免报考医药类专业;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学建筑等学科大概率会半途而废;缺乏同理心与耐心的学生,也不要因为贪图教师职业的寒暑假而盲目地选择师范类专业……能明确自己不喜欢什么,合理规避风险,就已经领先别人一步了。

  这些都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大学普遍会开设相关课程,但现在看来,这样的生涯规划很有必要提前到高中开展。对高中教师而言,宏观上可以在班会课上加入在这一领域对学生的指导,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将来适合什么工作;微观上可以在与每名学生的单独交流中讨论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以及将其转变为未来职业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应当把握好“考虑个人兴趣”和“充分利用分数”之间的平衡,平台和机构可能会用最精准的方式匹配到一个“不浪费1分成绩”的院校专业,但它是否符合考生个人的职业期许,仍需要考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思考和决策。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