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
创意互动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接口”
发布时间:2024-07-30 09:1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贾恩霞 A+A-
-分享-

  教育新理念视角下的所有课堂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教学升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抓住学科本质属性,深挖课堂互动元素,对激活课堂、启动教学引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有积极帮助。因而,教师要找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接口”,以独特有趣的互动形式升级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以学科属性营造互动氛围。互动交流一定是学生在内驱力的助推下产生的,能够主动探寻知识的学习探究过程。而学生的内驱力不是直接生成的,需要外在条件的辅助。营造浓郁的交流互动氛围,需要教师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维探索。生动陈述、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故事引导等都属于营造氛围的有效手段,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触动,全面激发其分享交流欲望。

  教师充分考虑教与学的互动需求,打破传统单一输出的窠臼。在具体可感、鲜活生动的情境助力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探索知识的内驱力得到快速激发。教学《憧憬美好集体》一课时,教师给出引导,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我们班是否是美好集体?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学生的表述主动性极强。师生展开对话,交流美好集体的特点,学生很快从共同的愿景、良好的氛围等角度找到了学习的切入点。

  以时政热点深化互动感知。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体系较为复杂,且理论内容居多,学习文本知识本质上就是生本文本的互动过程。这类互动很多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因为他们对乏味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多少兴趣。缺乏兴趣,探知欲望不强,互动效果自然不突出。为给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情感激发,触动他们的多重体验,激活其主动学习探知欲望,教师不妨利用时政新闻具有政治性、广泛性、实效性、政策性等特点,将学生引入交流探讨状态,获取更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教学《法律为我们护航》时,教师由202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说起,阐述其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部分。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如未成年人是多少岁之前?为什么要保护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自主答疑。热点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化身“小小人大代表”,分析相关问题,进行多维交流互动,课堂在时政热点话题的带动下进入新的教学阶段。

  以反思归纳提升互动内质。高品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是“行走的”。它不是静态地呈现,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在实践训练中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强化思维,生发多重能力,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生成奠定基础。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能够获得更多信息,巩固学习成果。学习过后的总结反思也是重要因素。反思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时空条件已然具备,自然能够产生认知、情感、思维上的共鸣,达成学习共识。

  教学《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时,教师以校园欺凌为引子,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校园欺凌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很多学生听说过,甚至有的学生经历过。为让学生有更加真切的体验,教师模拟相关情境进行角色演绎,结合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对文本知识展开深度交流探寻。从学生义愤填膺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完全进入了文本中。演绎结束后,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总结归纳。总结反思的切入点有很多,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展开切入,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

  道德与法治兼具综合性、专业性,学科本身有经纬宽度。除教材文本内容,教师还可以挖掘课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首先,初中生对文本知识有一定感知,探索欲望极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出发,给出多元化的学习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文本、生本的交流中生发主体意识,快速实现和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多重资源的整合优化让课堂互动成为可能,促使学生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系庆云县第五中学)

作者:贾恩霞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