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教师惩戒权,重在“度”
发布时间:2024-09-06 15:08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张婧文 A+A-
-分享-

  新学期的钟声敲响,当教师们再次回到讲台上时,学生管理教育的问题也重新摆在眼前。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特别强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并重申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教育惩戒曾被很多人误解为与“惩罚”画上了等号,认为这就是为“体罚学生”换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说辞。长此以往,造成了很多教师对于班级里的问题学生“想管,但不敢管”的尴尬局面,生怕自己合规的管理、惩戒行为也被扣上“恶意惩罚学生”的帽子,进而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正常管理和矫治手段,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教师行使惩戒权,并不是可以肆意妄为,而是必须遵循一系列明确规范。

  2021年教育部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是我国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来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和要求。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比如,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等行为,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那么,教育惩戒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在《规则》第八条中提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的教育惩戒措施有这6种: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同时也提到,教师对学生实施前款措施后,可以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家长。

  那么,当下为何要重申赋予教师惩戒权的重要性呢?

  首先,维护教师的惩戒权有助于树立教师的权威性,维护教育尊严,更好保障教师的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让教师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更有底气。这不仅体现了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是对教师专业地位的一种肯定。

  其次,允许教师适当惩戒,也是在维护学生的权益。近期,《意见》的发布也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有网友担心,重申赋予教师“惩戒权”之后,学生的权益是否能得到保障?

  过去,由于一些教师对问题学生、尤其是校园欺凌者“不敢管”“没法管”,从而造成了对行为越轨学生的姑息纵容,导致学校的校园欺凌等恶性事件不断出现。但校园不是法外之地,如果教师可以运用科学的教育惩戒手段来教育学生,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校园欺凌者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其他同学的正当权益。

  同样,矫正问题学生的行为,也是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让问题学生长大后走上歪路,也是对学生、对社会的负责。恩威并施、严慈相济,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实际上,即使手握“教育惩戒权”,教师肩上的担子也并不轻松。如何用好手中的惩戒权,是一件非常考验教师教育机智的事情。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惩戒规则中的相关措施条款内容。

  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提到“适度增设作业”为例,这里的适度就需要教师灵活掌握。怎样布置作业才能把量控制在教育惩戒允许的范围之内,而避免被误解为体罚;作为教育惩戒的作业,考虑到它的教育意义,如何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真正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也值得教师斟酌。

  教师在实际行使惩戒权时,必须严格遵守规则,确保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心理。特别是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承受底线,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

  比如,此前青岛一位高中老师把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抱起来哄睡,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这种以玩笑方式进行的委婉提醒,既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这位老师表示,高中生学习辛苦,犯困很正常,他尝试过多种方法,最终发现这种方式效果不错,不仅能唤醒犯困的学生,还能带动班级其他同学保持清醒。

  此外,在教育惩戒过程中,教师还要分清主次,在遇到学生管理问题时保持头脑理智冷静,不能在“气头上”对学生做出惩戒行为,更不能将惩戒权作为泄愤的工具。

  惩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白如何纠正自己的行为,才是教育惩戒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需要谨慎行使惩戒权,确保每一次惩戒都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