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
蓄群文阅读之势 为学生写作赋能
发布时间:2025-02-12 14:4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朱民青 A+A-
-分享-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的两个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群文阅读将阅读的多样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以此为出发点,从中找寻切入点,让学生广泛吸纳教材中的营养,能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更多养料。教学实践中,找寻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对接点,对其展开深度融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共识。

  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设计时非常注重共性因子的选择,或是体裁上,或是内容情感上。这种教材属性为写作教学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方向和视角。教师在实践中要注重以阅读为知识输入点,然后借助主体内化的方式进行写作输出,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议题提炼,生发写作动机。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学产生的助推力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提炼阅读主题,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推进教学,确保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群文阅读要在反复研究教材主题的基础上提炼中心议题,为写作活动的顺利启动提供视角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时,教师没有直接展示写作任务,而是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组成群文阅读,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的过程中找寻核心议题,并着重介绍《故都的秋》的主题内涵。阅读结束后,教师结合相关主题投放写作任务:“身处不同的年龄阶段抑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家乡的景色都会发生变化。请结合自身经历、感受,展现你心目中的家乡景色,可以是对自然风光的阐述,也可以是对人文景观的详细介绍。”因为有前面的主题作为引子,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搜索立意角度,对写作展开有序规划。

  文本鉴赏联动,搭建写作框架。群文阅读要对其进行分析鉴赏,找寻其共同点,在深度剖析的过程中明晰文章结构体系,触摸文本内核。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群文阅读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平台,让学生从语言运用、创作手法、主题选择、结构特点、形象剖析、语言风格等方面引入。当然,文本鉴赏属于微观视域,对文本进行多层面多角度赏析时,教师要从宏观视域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构建,为呈现写作框架做好铺垫。《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都属于经典作品,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分析文本时,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出发,分析与讨论人物的个性和形象。当学生掌握了人物鉴赏方法以及人物性格特点,就会自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教师投放写作主题。“作文中,我们也会展现人物。请大家结合人物写作方法,写一篇展现母亲形象的作文,先列出提纲,规划写作思路框架,然后进行叙写。”教师结合学生的鉴赏表现,从写作维度进行教学干预,能给学生带来多重启迪、感悟和思索。

  探究视角转换,激活写作思维。群文阅读中渗透读写任务,能够更好地助力文本学习探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文章不同,写作视角不同,表达的情感自然也是独特的。教师要利用读写训练任务进行科学调度,可以融入微写作模块训练,探究切换阅读与写作的视角,让学生在多重构思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写作方式路径,打通读写之间的关联属性。《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这三篇课文中的人物,个性化特征显著。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篇进行细致分析,找寻写作视角。有的学生认为,《祝福》从叙述者角度的“我”着手,同时小说也多处使用儿童视角进行叙述,探寻祥林嫂的命运轨迹。教师设计微写作,以《我的父亲不寻常》为题,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阐述。微写作任务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积极反馈,很快进入写作状态。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信息进行多维整合,在提取信息、重新组合构建的基础上,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学习成长点。而在群文阅读的支撑下,学生的写作思维更加灵敏多变,自然容易完成写作任务,实现“蓄群文阅读之势,为写作教学赋能”之目标。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第二中学)

作者:朱民青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