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微之笔,绘时代精神图谱——2025全国一卷高考作文命题评析
发布时间:2025-06-15 16:27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张桂玲 A+A-
-分享-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全民讨论的热点。

  6月7日上午,备受关注的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揭晓,并火速冲上了热搜。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全国一卷的作文命题延续了近年来“宽语境、强思辨、重文化”的命题趋势,同时又在材料选择、命题形式与价值引导上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特质,再次印证了:好的命题是时代精神与个体生命的共鸣箱。

  全国一卷以“大主题+小切口”的命题范式,在历史回响与青春思考之间架起一座虹桥,既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厚重,又为年轻心灵开辟出思辨的秘境。

图源:央视新闻

宏阔立意与精微叙事的辩证统一

  高考作文命题之难,在于其方寸之地须容万千气象——既要承载时代之宏大叙事,又需为个体心灵提供精微的栖息之所。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其命题难度在于如何让宏大历史叙事可触可感。围绕这一主题,本次全国一卷的作文命题在选材上,没有选口号式表达,而是精选了精选三组文学意象——

  老舍笔下的市井艺人“开不了口”是无声处的家国隐痛,艾青的“嘶哑歌唱”是知识分子对土地的生死告白,穆旦的“带血拥抱”则是觉醒者对民族新生的庄严致敬。正如专家解析的那样,材料选择的高远立意在于:“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可歌可泣的民族新生,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做好强国答卷。”

  这三个瞬间构成从压抑到释放、从个体到群体的精神演进轨迹,恰似民族精神在苦难中不屈生长的隐喻 —— 其宏大性不仅在于历史时空的广度,更在于通过“情感显微镜”下的细节,让时代之重具备了直抵心灵的温度。

  此命题的宏大立意是通过三则材料形成了一条暗线,各自从不同角度叩响民族精神的洪钟:

  无言的哽咽、带伤的歌唱、血火中的拥抱,既呈现,也指向民族历经劫难后的浴火重生,共同勾勒出一幅民族精神在重压下不屈生长的长卷,牵引考生直面历史风雨、体悟民族魂魄之深沉。其宏大不仅在于时空之广,更在于对精神力量之磅礴的揭示。

  然而,命题的震撼力更源于其对“精微”的深掘。宏大主题并非以口号方式呈现,而是沉潜于具体而微的细节,如情感的显微镜,让宏大叙事有了可触的温度与真实的痛感。三组文本,三个瞬间,三种姿态,却指向于同一个关键词——民族魂,家国梦,赤子情。因为命题者深谙:唯有通过个体生命最细微的震颤,历史与时代之重才能真正叩击心灵。

情感共振与理性思辨的双重奏

  更可圈可点的是命题对“情感”与“思辨”的巧妙编织。三则材料本身便是情感浓度极高的文学晶体——有欲言而不能的哽咽,有带伤而歌的倔强,有血火洗礼后的拥抱。它们天然激发着考生情感的共振。但命题的深邃处在于,它要求考生超越情感共鸣,进入理性辨析的深海:

  沉默与发声之间,蕴藏着何种精神辩证?个体伤痛如何升华为群体的救赎?嘶哑的歌声为何比嘹亮的口号更有力量?这些思考可以使情感升华为智慧,让泪水结晶成思想的盐粒。

  这种宏阔与精微的交融、情感与思辨的共振,最终指向的是“立人”这一核心。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引导考生于民族精神的宏大坐标系中,叩问个体生命的价值姿态——面对困境时是沉默隐忍还是带伤前行?在民族命运与个人遭遇的交织点上,如何守护灵魂的光亮?这要求考生在历史星空与心灵方寸间架桥,将个体体验升华为对“大我”的思考。

命题艺术的创新特质与教育指向

  当然,一个好的作文命题要体现的不仅仅是这些。该命题的突破性还在于构建三重平衡:以文学意象的多义性,在“价值引领”与“思维开放”间保持弹性;以现代文学载体,在“经典传承”与“当代阐释”间架起通道;以个体生命体验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思辨”间建立对话。如此,在青春的考场上为考生植下对“人性深度”与“文明厚度”的精神追寻。

  正如一位语文教师读题后所言:“惊雷需思辨,命题当架桥”。2025年的作文题以文学笔触剖开历史横截面,让考生在情感震颤中启动思辨,于心灵方寸间丈量民族精神的广度——这既是高考命题的魂魄所系,更是文明传承的应有之义。

作者:张桂玲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