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专业录取也接近尾声。一些未能如愿的考生眼下正徘徊在一个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是带着遗憾择路前行,还是重整旗鼓再拼一年?
复读,对于他们来说,藏着太多纠结与考量。
图源:摄图网
一
要不要复读?首先还要分析其背后的动因。
很多同学选择复读是源于“内在驱动”。
“意难平”是对这种心理最好的注解。临场发挥失常的懊恼、荒废时光的悔恨,让他们想重新证明自己。还有的是对目标学校或专业的“执念”,他们追求名校、热门专业,渴望更广阔的平台,甘愿再搏一年。
也有人复读是迫于“外在影响”。
当父母一句“考个好大学才有出路”,便推着他们走进复读课堂;抑或是志愿填报出了岔子,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去了与期待不符的城市,就像穿了双不合脚的鞋,走得难受,便半路打起退堂鼓,选择“回炉重造”。
最特殊的群体当属个别的“高考钉子户”,他们年复一年的“坚持”,有的只为了“梦中情校”,有的看重复读学校的高额奖金,更有甚者,没有明确理由,只是把高考当成每年的“必修课”,在考场上“重在参与”。
图源:网络
二
有人说,复读是最低成本的人生倒带。就像一粒“后悔药”,能给失误者一次重写答案的机会。也有人觉得,这像一场高风险“青春豪赌”,要再次承受高压和质疑,更要投入一年的时间和成本,却前途难料。
其实,在笔者看来,复读从不是“万能解”,它只适合特定的人:
目标清晰——明确想进哪所大学、学哪个专业,且自律性极强,能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复读或许能帮你 “精准达标”;
潜力未尽——高中时暴露了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但始终拥有积极的心态,能快速从失利中调整,相信努力能突破瓶颈,不妨再试一次;
遭遇“意外”——高考时因身体不适、突发状况等不可抗力导致成绩远低于预期,又极度不甘心放弃梦想,复读的确是一个弥补遗憾的机会。
反之,如果内驱力不足、自律性差,心理脆弱抗不住压力,或是严重偏科、基础过弱,甚至家庭经济难以支撑,复读大概率会是“重走老路”,不如另寻出路。
复读不是一条退路,重点是想清楚“为什么再来一次”,不要过于迷信“一考定终身”。上了大学会发现,专升本、转专业、考研……都可以弥补高考的遗憾。在大学期间深耕专业、积累实践,照样可以“二次起跳”。
另外,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也给考生们提供了另一条技能成才的希望之路。
图源:网络
三
对于想复读的同学来说,还要看清楚另一个重要因素——“政策关”。如今复读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政策收紧正在压缩“重来”的可能。
首先是院校专业壁垒。很多军校和特殊高校,明确只招应届生;医学本硕博连读、保送生计划等通道,复读生也无法参与。如果考生的目标在此列,复读从一开始就失去意义。
其次是新高考带来的挑战。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新高考改革已经落地,随着新教材启用、考试题型更加灵活,复读生需重新适应考纲、调整学习方法,甚至改变做题习惯。加上每年都有一些高校调整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这就成了复读考生更要面临的变数和挑战。
再次是各地对复读条件的隐性限制。一些地区已经对在校复读资格、次数设限,甚至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无形中抬高了复读的成本与门槛。
复读之路虽未关闭,但已成为一条需精密计算的“风险投资”。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复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做出最终抉择前,不妨自问:我的目标是否有外在约束?我的潜力能否支撑跨越?
高考失利,是很多年轻人第一次面对命运的不完美。人生的容错率其实很高,勇者并不一定要孤注一掷。未来不止一条路,成长也远不止一种解法。盲目复读,并非明智之选。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不必焦虑,无论选哪条路,坚定走下去,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