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学制“加时”会改变啥?
发布时间:2025-08-18 14:25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张婧文 A+A-
-分享-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将部分专硕研究生学制延长至3年。

  这样的调整并非个例,早在2023年8月,就有一批学校将部分或全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延长正成为一种趋势,意在解决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在学习、科研、求职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图源:花瓣网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发展史,可以发现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恢复以来,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的转变。

  1977年,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9月获批,首批在66个研究所和北大、清华等4校恢复招生。1978年,教育部规定研究生学制实行“二、三、四年并行”:两年制以课程为主;三年制需完成课程+论文;四年制从二年制优选中选拔,侧重科研。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确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标志研究生教育法制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学位结构更加多元化,为了更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专业学位应运而生。1986年,国家教委提出:“在每个层次特别注重应用性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从传统学术型向学术型、应用型并重的模式转变。1989年,国家教委指出应广泛面向工程建设等单位培养工程类型工学硕士研究生,我国首次明确了“职业学位”的概念;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职业学位”修改为“专业学位”。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进入快速发展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硕士研究生新增招生规模主要用于专业硕士招生。21世纪初,我国研究生类型更加多元,在职人员的专业学位也进一步发展。

  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专硕“学习年限一般2年”,正式确立“专硕2年/学硕3年”双轨制。

图源:图虫创意

  我国专业硕士自诞生之初即与实践、应用挂钩。相较于学术硕士聚焦理论创新与学科前沿探索,专硕的培养目标直接锚定行业技术转化与应用能力培养。

  这种差异化定位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上:学术硕士课程以研究方法论与学科深化为主轴,而专硕则需构建“理论—技能—项目”的三级培养体系。实践能力的养成并非孤立环节,这种差异化定位恰恰要求更充分的时间保障。

  2年制的专业硕士,学生通常要面临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博弈:研一需修完绝大多数的课程,几乎很难参与深度实习;研二则要在冲刺毕业论文的同时完成实习与求职,理工科的学生还要参与配合导师实验。

  原2年学制下,学生往往陷入课程学习、实习实训与求职准备的多重挤压,难以深度参与行业领域中的真实项目,同时还存在学生实习含金量不足、实际操作经验欠缺等问题。若仅以“实践性”为由压缩学制,反而削弱了职业素养的根基——经验积累与反思深化。

图源:豆包AI生成

  延长学制至三年并不仅是简单的时间增量,而是对专硕培养系统性短板的针对性修正。

  其一,它破解了“课程—实践”的时间冲突:二年制下,学生常在研一疲于修读理论课,研二又陷入实习、论文、求职的三重挤压。学制延长后,高校得以重构课程安排。

  其二,三年的学制缓解了毕业论文的仓促困境。过往很多专硕学生的论文常因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行业调研不深而沦为学术型论文的简化版,而三年制在保障了理论学习的同时,赋予了学生更扎实的行业调研机会,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让丰富的实践经验赋能学生的学术成果。

  更重要的是,三年的充足时间为学生职业发展预留出了战略缓冲。在二年制框架下,专硕生常在就读的第二年面临“未结业先失业”的焦虑。这一调整不仅提升人才输出质量,更调和了“速成式培养”与“长效职业竞争力”的矛盾。

  从1978年“二、三、四年并行”的初探,到2009年“专硕二年制”的定型,再到当下三年制的勃兴,学制的延长,给了专硕生充分的学习、实践机会,也让专硕生有充分时间从“技能操作工”能够蜕变为“问题解决者”。

  当然,学制调整需结合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改革一并进行,包括优化课程体系、明确专硕的独立培养标准、建立适应职业需求的教学与评价机制。唯有如此,学制调整才不会沦为权宜之计,方能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