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与“沉下去”
发布时间:2019-11-28 09:4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井光进 A+A-
-分享-

“请大家抓紧时间到楼下集合”“作业最晚明天上课前交”“回宿舍后尽快洗漱,按时熄灯”“还有15分钟交卷”“距离高考还有28天”……这些话在校园里经常听到,每一句都在提醒学生时间紧迫。每天,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师生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不停地往前走。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会使原本温馨舒适的校园不知不觉掺杂了些许焦虑与紧张。

课堂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立刻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甚至不等教师把话说完,就接上了腔;有的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问题,就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互动很积极,可在热闹气氛的掩盖下,那些举手的学生有多少是真正掌握了内在知识?有多少是真正理解和认真思考过问题?其中夹杂着多少个“南郭先生”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课堂上真正有意义的提问与回答,需要较强的启发和自省作用。这种提问需要等待学生去阅读文本,等待学生用心去思考,等待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探究出结论。如果单纯追求一致的紧张步调,教师急于提问,急于让学生作答,往往会在肤浅的一问一答中剥夺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权利。这种紧张的课堂节奏打乱了原本属于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来不及深入研究的状态下被动接受所谓的“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这种快节奏中泯灭天性、丧失自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营造必要的学习氛围,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沉得住气,不要着急,慢慢来。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揠苗助长会适得其反。学会“慢下来”与“沉下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功到自然成,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是多元的,而探路的历程,会带给学生更多启发。

慢下来会让学生明白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规则内追求自由,在秩序下走向成功。有人说,如今的社会上到处都是急匆匆的景象,如乘公交车不排队、过马路闯红灯等,凡事都想往前挤。这固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有关,但我们的教育方式也难辞其咎。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如果一味紧张焦虑,不会慢下来想问题、做事情,不会耐心倾听和独立思考,就不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有人说,人生需要经历选择和等待,教育亦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选择了育人之路,就必须耐心地等待眼前的小树苗成长为栋梁之材。在“快餐化”的社会环境下,等待更是一种境界。仔细看,“等”和“待”二字均与“寺”字有不解之缘,正如“佛法精妙”,需静下心、沉下气,慢慢参悟。

等待是一种心态。无论学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教师都不能急于批评他们。学校、教师应先分析深层原因,挖掘背后的问题,不能动不动就叫家长,更不要急于下结论。这一段耐心等待的时间,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心都静下来,平和地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好学生的问题,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慢下来,静心等待,耐心倾听;沉下去,探究规律,追本溯源。放慢脚步,闭上双眼,才能聆听到最真实的心声,满眼繁华,急匆匆地赶路,总是像“蜻蜓点水”,局限于表面。看不清现象深处的本质,就难以有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毕竟,静水流深,校园里不仅有激昂的进行曲,还要有舒缓的小夜曲。

慢下来、沉下去,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不断磨砺。唯有悉心了解每名学生,精心设计每节课,认真对待每个教学事件,胸怀教育真谛,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引导学生沿着适合自身的道路逐渐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看着校园中一张张略显焦虑的脸庞,我不禁忆起儿时的情景:夏夜的庭院,老祖母轻摇蒲扇,旁边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数着星星,蝉鸣虫吟,弯月悬空,星河明澈。慢慢数,总会数清楚的……

作者:井光进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