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栉风沐雨,7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临沂教育事业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起步,在艰难与困苦中奋斗,在改革与发展中前行,已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符合临沂实际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临沂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得到统筹、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9年,临沂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700处(其中小学1304处、初中287处、普通高中58处、中等职业学校40处、普通高等学校4处、特殊教育学校15处),在校生176.4万人,教职工10.7万人。全市幼儿园3818处,在园幼儿45.7万人,教职工3.4万人。临沂教育经历了从建国初期“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的巨大变化,220余万学生和幼儿享受到了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临沂教育呈现出七新变化:
基础教育进入历史新时代
一是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黑屋子,土台子,里边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1978年前临沂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沂基础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1986年至1990年,临沂在相对欠发达的情况下,投资近10亿元,完成农村小学校舍改造和乡镇中心初中建设;1990年至1993年投资6.5亿元,完成城镇校舍改造;1993年至1996年,全市用于扩改建校舍、添置内部设施资金达12亿元,《人民日报》报道了临沂实现“普九”的经验。1996年6月28日,临沂市成功通过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9县3区全部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两基”。2000年至2004年,全市用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规范化学校创建的资金达18亿元,全方位提高了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其间完成了义务教育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2007年,临沂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全覆盖,完成了“义务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变革。2008年至2013年,临沂市完成“校安工程”,累计投资23.6亿元,改造校舍336万平方米,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为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临沂市将均衡发展、“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集中攻坚突破。2013年至2016年,全市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150余亿元,新建中小学校184所、改扩建学校1620所,新增学位26万个、校舍面积691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334万平方米、学科专用教室8649间、计算机12.8万台,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底,临沂市所有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提前4年完成国家要求。201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双百工程”,投资30.17亿元,建设中小学校109所,增加学位13.3万个;投资3.4亿元,建设幼儿园111处。在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建设的同时,临沂针对随着城镇化加快、外来经商人员增多、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城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实际问题,稳步推进了城区学校建设,其中“北城模式”实现了教育规划与城市规划、教育投入与城市建设同步。截至2019年,全市小学在校生达106万人,中学在校生达58万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
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普九”之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高中段教育资源需求,临沂市本着“新建与挖潜相结合,国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加快了普通高中发展步伐,高中段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至1999年,临沂用两年时间基本实现了高初中学校分离,变完全中学为纯高中学校。到2004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达96所,招生人数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增加。结合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临沂不断优化了高中教育资源,到2019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达50所,比2005年减少47所,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为54.62%,比2005年提高11.43个百分点。普通高考成绩实现连年攀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2006年以来,全市共为普通高等学校输送大中专人才78.4万人。
三是学前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76年,临沂地区幼儿园只有126处,入托幼儿6035名。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从2011年起,先后实施了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共计投资38.33亿元,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458所,新增学位32万个,全市157个乡镇共新建、改扩建171处乡镇中心幼儿园。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3818处,比1978年增加2130所;在园幼儿45.7万人,比1978年增加39.1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4%,比1978年提高83.4个百分点;全市省级十佳幼儿园5所,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233所。莒南县、沂水县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学前教育发展改革实验区。
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新成就
现代职教体系逐步完善。1949年,临沂仅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人数仅434人。1978年后,经过恢复、整顿,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勃勃生机。目前,全市已基本构建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育、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各县区均建立了一处规模较大的职业中专或职教中心。1978年以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已累计培养毕业生80余万名,培训各级各类人员400多万人次,为服务临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职教基础建设得到夯实。临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临沂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维护稳定结合起来,盘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市已有高等职业学校1所,筹建中的高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6所,技工学校8所,在校生1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提高至43%;全市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示范性中职项目学校9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14所。
职教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全市有4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5个专业入选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名单;2016年,临沂在国家技能大赛中实现国赛金牌零的突破,2018年国赛获得1金1银5铜的好成绩,2019年国赛获得3块金牌。同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截至2019年,全市已组建市级职业教育集团9个,建设市级专业指导委员会10个;各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企业数超过500家。
职教发展活力显著增强。2018年,围绕“8+8”产业培育、重点领域改革、政策保障等11个方面,加快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5所学校与临沂大学建立了“3+4”“3+2”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制,五年制高职专业点达到110个;4所中职学校分别与加拿大、韩国、泰国、俄罗斯等国家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可以出国深造。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每年有3万多名毕业生走上经济建设一线,为促进就业、精准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新突破
1949年,临沂没有一所高等学校。目前,临沂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4所。2002年,山东省政府批准“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综合性临沂大学”。在省政府主导下,临沂市政府承担了总投资33亿元的新校区土地、建筑等硬件建设。主校区由美国EDSA公司设计而成,校舍面积152万平方米,图书馆、实验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皆为亚洲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之一。学校设有24个学院、2个分校区、本科专业88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11大学科门类,教职工2700余人。临沂大学从1959年建校以来截至2019年,已先后为社会培养了40余万毕业生,学生遍布沂蒙老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和祖国各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成效显著。自学考试开考专业已由1989年的20个专业增加到现在的96个,累计报考总人数达105万人,合格毕业人数为7万余人,其中获本科证书者1.4万余人,专科证书者5.6万人。成人高考人数为10万人,被各类成人高校录取人数为7万余人,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继续教育加快发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60%,形成了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取得历史新提升
一是立德树人体系扎实落实。早在1986年,临沂一中就开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验。他们一反“常态”,从政治思想、品德行为、科学文化、身体心理、艺术审美、劳动技能、创造精神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1991年10月,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视察临沂一中后给予高度评价,山东省教委连续两次在临沂召开现场会。随着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临沂市逐步构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构建了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对初中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基地建设、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等措施,营造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2008年市教育局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家校行”工程,举行家庭教育专家巡回报告会共计230场,全市62万余名农村学生家长享受到了家长素质教育新理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是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临沂市教育局组织编印《沂蒙精神教育读本》,大力开展了沂蒙精神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三进”活动。2014年,临沂市整合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确立诚信、感恩、责任等15个教育教学专题,选择120多名专家、500名教师和5万多名学生参与实验,研发编制了15个标准化德育视频课程,被教育部课程中心列入校本课程项目。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临沂第一实验小学岔河校区校长张淑琴,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临沂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做法,得到习总书记称赞。
三是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样板。2014年以来,投资6亿元、建成占地500亩的临沂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积极承办夏令营、亲子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成为全国校外教育基地样板。加快推进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全市先后投资兴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达907处,基本实现了校外教育资源市域全覆盖。
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新加强
一是队伍素质实现整体提升。70年来,临沂市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7%、99.8%、97.7%,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绪堂、齐鲁最美教师公茂双、崔立峰、卢荣荣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市已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99人,省级特级教师186人,齐鲁名师19人,齐鲁名校长10人,省级教学能手150人,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7人。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1987年至2000年,临沂市采取“关、转、招、辞、退”等方式,基本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有25343名民办教师被转为公办教师,8870人被招收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另有1000余人在竞争上岗中被辞退,完成了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工作。2008年以来,临沂市坚持多措并举补充教师,通过“以县为主”招聘新教师、开展人才引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实施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启动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等措施,十年来共计招聘教师25840名,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
三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落实。近三年共组织1856名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了支教,并为乡镇教师发放了每人每月200-300元的津贴。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少、班额小的特点,在全省率先按照“班生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增编制8292名,核定农村学校机动编制3762名。积极推行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重新核定中小学岗位,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上浮1-2个百分点,惠及5万余名教干教师。印发《临沂市高层次教学人才奖励办法》,对一线任教的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教学能手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奖励。2014年设立市级教学成果奖,填补了临沂市一直没有教学成果政府奖的空白。
教育综合改革开创历史新局面
一是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2001年,临沂市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了县区对义务教育负有领导、管理、发展、教育投入、教师工资发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推动县区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
二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0年,通过竞争上岗,全市学校有1800余名干部、教职工落聘,2000名代课教师被辞退。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人员之多前所未有。随着改革的不断完善,全市初步建立了教育内部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市确立310项教改实验课题,在全市推广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境教学”“分类教学”等教改经验,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保证。此后,临沂又推出“动态分层教学”“自主创新”等教学模式,将教学改革推向了高潮。全市通过“实验观摩课”“教改示范课”“优质课展评”等活动,使课堂教学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深入,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是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201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市教育局签约,临沂市成为全国10个“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之一,顶层设计推进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提高”等14个课改项目;扎实推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试点工作,全市共有约10万学生纳入覆盖范围;推行“体育艺术2+1”工程,启动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足球篮球进校园工作富有特色,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1所,创建首批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7所。
五是招生制度改革深入人心。改革中小学招生录取方式,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试点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度。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不断完善,开发了临沂市城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平台,实现了平行志愿报名、网上录取。深入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先后圆满组织普通高考、中考等国家、省级各类教育考试160万人次,考试招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教育公平取得历史新成效
一是资助政策实现各类学校全覆盖。2007年1月,临沂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级承担的保障机制,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同时,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和“一免一补”长效机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及城市低保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并补助了寄宿生生活费。同年秋季起,临沂市建立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实现了各类学校贫困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全覆盖。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山东省涉农补贴一本通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位受资助学生分别办理了银行卡,确保了资助资金每月按时直接发到每一个受助学生的手中。
二是扶贫助学政策有效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落实各项奖助学金及中职免学费资金7.9亿元,受益学生93万人次。成功受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6万人,占全省的11.86%,受理成功金额6.4亿元,占全省的11.68%。在全省率先研发教育扶贫信息平台,为1.9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建档立卡,确保不让一个沂蒙老区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是特殊群体得到有效保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确保进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临沂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并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七彩小屋”“爱心家园”、留守儿童关爱室等公益项目,确保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特教生均公用经费由每生3000元提升到6000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沐浴着教育改革开放的春风,临沂教育人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以办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更加超前的胆识与责任,更加担当的作为和魄力,书写临沂教育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临沂市教育局局长 尹传斌
编辑:冀春鑫
“孩子现在能主动参与同伴游戏,还能完成简单的手工作品,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近日,在沂南县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的家园交流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