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先生以其细腻的笔触、优美隽永而又极富理趣的语言,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赵子曰》《牛天赐传》《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篇篇经典,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更因其发人深省的思想意蕴和入木三分的形象刻画,令老舍蜚声海内外。
老舍的小说具有主题的多元化,有对新旧知识分子的反思,亦有对20世纪30年代动荡中国的深刻反映。而他对于中下层百姓那份发自内心的同情以及悲悯情怀,更成了他最独特而鲜明的印记。
以老舍先生最负盛名的《骆驼祥子》为例。作者笔下的人力车夫祥子,是个自乡下来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踏实有干劲,满怀着对于生活的无限希望,把几乎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攒钱买车”这一美好梦想之中。但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祥子的买车梦终于彻底破灭。而他自己,也因为“人和”车厂那位“黑铁塔”似的老姑娘虎妞的一场骗局而陷入了枯井般的、了无生气的婚姻里。但祥子总还抱着一丝希望———虎妞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和隔壁二强子家同病相怜的小福子。然而这希望终于也破灭了,虎妞和小福子的死去终于彻底压垮了祥子,祥子所有的美好品性在故事的结尾消失殆尽,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社会,造成他悲剧人生的有他个人的原因,比如他的守旧愚执。但在作者的眼中,祥子的末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有千千万万个祥子,甚至以更惨烈的方式被这个“万人擂的大破鼓”一样的社会吞噬掉。
而在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中,也反映出了类似的主题。《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公“我”即福海他爸,年轻时做裱糊匠,后来成了风里来雨里去的“臭脚巡”———巡警。他干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老实本分,热情善良。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最终落得一个饿毙街头的下场,在弥留之际喊出了让“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这样令人痛心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而他的儿子福海,也在这世上费力地挨着日子,直到死。
这种悲剧的世袭,不仅仅发生在父子之间,母女之间也是一样,就像小说《月牙儿》中的那对母女,为了维持生计,不得已成为娼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毫无选择地被动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们的悲剧结果,是一种必然。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的定义,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上面几个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低下,被迫出卖劳动力甚至是身体和尊严,来换取卑微的生存权利。但即使穷苦,他们仍然善良、热情,对生活充满热望,他们单纯地以为靠自己诚实艰苦的奋斗和本分自足,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做些卑微低贱的活计或是不光彩的勾当。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依然不能摆脱和改变自己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人生,最终只能卑微地生,凄凉地死,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牺牲品。
有人说老舍在写作方面师法鲁迅,我对此并不苟同。老舍与鲁迅确实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有相似的冷峻思考模式和深刻的、直击社会痼疾的高妙笔法。但老舍与鲁迅的不同之处在于:鲁迅在描写劳苦人民的不幸时,更多着眼于他们的守旧愚执,而多持批判态度,老舍则是怀有杜甫式的悲悯情怀;此外,鲁迅在创作这类小说时,偏于知识分子的精英眼光,深刻而悲怆,老舍则是寓雅于俗,以平民的目光来审视平民,可谓中国近代最具平民意味的作家。
因此,老舍名列“现代文学六大家”之中,更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他以自己丰富多产的艺术作品以及雅俗共赏、生动鲜活、极富京韵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动人的一笔。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苏雨晴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