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山东农大人让玉米基因编辑研究不再“大海捞针”
发布时间:2020-10-12 10:10 来源:山东农业大学 A+A-
-分享-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李平华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钟思林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所Edward Buckler教授及María Katherine Mejía-Guerra博士合作,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转录因子调控位点的新技术,利用大规模转录因子数据重新构建了玉米叶片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使玉米基因编辑不再“大海捞针”。10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玉米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作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抓好玉米生产对确保我国谷物基本自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叶片是保证玉米产量的重要器官,研究玉米叶片表达相关转录因子,解析其调控机制和网络,对玉米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叶片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的构建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平华教授介绍,转录因子在动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调控基因表达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焦点和热点。真核细胞内部的转录调控网络由转录因子的组合作用所决定,但业内对植物中转录因子的结合研究较少,因此,目前对这种复杂的网络仍知之甚少。

调控叶绿素合成及C4循环的转录因子的挖掘

该研究成果首次在玉米中全面解析了叶片表达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构建了玉米叶片转录调控网络,分析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对叶片形态、吐丝开花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解析了其在物种进化中的保守性和变化,提出了转录因子共结合是影响植物转录调控特异性的关键因素的新观点。

李平华(右一)与研究生在实验室讨论实验进程

李平华(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长势

该研究推动了植物界对植物基因转录起始调控的认识,使得遗传学及育种学专家可以有目的地对基因调控位点进行改造,编辑和创制新的基因调控位点,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转录因子结合和共定位,建立智能组合优良等位基因,丰富基因多样性。同时,为世界玉米基础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实现智能、高效、定向培育新品种,促进作物育种学科向更高层面发展。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832-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832-8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严正声明!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发布严正声明,所有入学相关通知均以录取通知书、学校官网及官方公众号发布为准,切勿轻信“内部渠道”“特殊 ...

08-01 10:15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构建一流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育人体系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

08-01 11:03中国教育报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成立

8月1日至2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山东体育学院成功举办

08-02 21:20山东体育学院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