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党建+”育人模式让创新“金点子”走向生产一线
发布时间:2022-11-30 09:1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韩洪烁、肖宜辉 A+A-
-分享-

  “这些大学生来了就下井,不怕苦累,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提到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的大学生,鲍店煤矿矿长郭英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成立“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创新“党建+”育人模式,不仅协助鲍店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而且让更多创新“金点子”走向更多企业和生产一线。

  “党建+创新”,让师生把心聚起来

  “学生虽然创新热情高,但是习惯于‘单兵作战’,游击性科技创新很难产出成果。”在山东科大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董桂刚看来,迫切需要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聚集起来,合力开展有价值的创新。

  2017年9月,“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在师生的期盼中成立。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涵盖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本科生,专门服务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党支部。

  党支部成立后,第一时间出台科研团队建设规划,组建了“智创绿源”“能达华安”等科技创新小组,通过“支部搭台,党员唱戏”的方式,实现党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业务“多核”协进、相融相促。

  采矿专业研究生耿志,大学期间取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但是因为没有专业团队、缺少现场试验,这些成果被遗忘在摇篮里。

  2018年12月,党支部牵头组建了“智创绿源”科技创新小组,将耿志和另外10名志同道合的师生聚拢在一起,配备了研发实验室和启动资金。仅隔一年,耿志所在团队就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为多家企业提供地热能开发方面的技术、设计等服务。

  扎根基层,把成果送到生产一线

  “创新性成果不能止步于证书与奖金,要通过支部的引领作用,催生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党支部指导教师、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许琳说。

  近年来,该党支部采取“到基层走访调研、送课题到生产一线”等系列举措,把问题当课题,将创新变成任务,形成了主动服务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在煤炭开采时出现了双端堵水器检测复杂、不易携带的难题,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的师生主动送来了新技术,升级了监测仪表,让我们节约三分之一的注水量,节省了2—3倍的生产成本。”安居煤矿副总工程师于海峰激动地说。

  2021年6月,“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张步初利用假期时间到安居煤矿进行科研实践。在现场探测时,他不经意间听闻井下工人在讨论双端堵水器操作不便等难题。

  从现场回来,张步初便组织党支部“科创瑞沃”科技创新小组开展了4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次日,张步初把解决方案发给了安居煤矿,并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改进了设备构造,升级了探测仪表,解决了困扰煤矿工人多年的难题。

  近年来,他们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联建合作协议,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

  立足育人特色,让党建与育人同频共振

  “如何用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是“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党员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我们要谨记服务行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创新坚持到底。”在该党支部“赋能学堂”活动中,能源学院院长陈绍杰说。近年来,团队承办了“科创研习营”等特色科创活动,吸引更多学生走近科技创新。

  近年来,党支部建立了教授与创新小组“一带一”机制,对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扶,形成师生共建、教研互长的党建新模式,实现了“支部与团队共生,党建与科创并进”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5年来,“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共获批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授权56项国家专利,与企业合作1000多万元的项目,创办了科瑞绿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善思考、勤专研、勇创新的青年创新能手。(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韩洪烁、肖宜辉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严正声明!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发布严正声明,所有入学相关通知均以录取通知书、学校官网及官方公众号发布为准,切勿轻信“内部渠道”“特殊 ...

08-01 10:15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构建一流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育人体系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

08-01 11:03中国教育报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成立

8月1日至2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山东体育学院成功举办

08-02 21:20山东体育学院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