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回信中强调的“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和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望,推动课堂理论学习真正“入脑入心入行”。7月28日至8月3日山东科技大学“情系三农·青马筑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以“土特产大文章,做学问强践行”为主题,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基层劳动实践”、“特色产业路径”、“政策理论宣讲”、“助农兴农服务”等方面赴平度市开展社会实践,在服务乡村发展中回答“我能何为”,在乡村振兴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感悟时代变迁赋予乡村振兴的现代路径。
“青”:青力亲为,扎根乡村产业振兴阵地
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探索“思政+实践”育人新模式新举措,引导青年学生上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服务队坚持立足专业、服务乡村、贡献智慧理念,实践过程坚持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团队走进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围绕党建引领、专业经营、科技支撑、组织保障等要素探索新时代产富村强路径,汲取资源禀赋与突出“家乡味道”的地域特色,为探索县域特色产业与富民强农先行先试路径贡献青春力量。
“马”:在马言马,坚守明理知行致用立场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信道者,团队充分发挥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的专业优势,坚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的原则,选取贴近实际、典型会理的地方产业发展特色模式与返乡人才创业的生动案例,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县域经济与新型集体经济要求,面向基层群众,打造理论宣讲的“铁骑团”。传道者,团队走进庄户学院谈发展,深入田间地头话政策,围绕“粮食安全铁饭碗”“宜居宜业新农村”“文明家风谱新篇”“惠农兴农有保障”“特色产业做文章”等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通“党音”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将一场场具有“时代气息”“真理气息”“乡土气息”的田野味、泥土味的思政课堂传播到寻常百姓家。
“筑”:俯身筑道,厚植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后备力量与生力军,在调研走访、问卷调查、座谈问谈、劳动教育、直播助农的过程中,一个生动全面、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现代乡村展现在团队面前。在马家沟芹菜农业产业园区,团队从一粒种子上天入海的故事中汲取科技智慧赋予现代农业的内在力量,聚焦品牌化与市场化的绿色发展路径;在大泽山葡萄产业园,感悟以产业协同、农文旅融合、两山理论践行为引领探索葡写集约绿色经济的大泽示范,同时团队通过电商直播助农、亲身劳动实践等形式积极推介地方特色品牌,融入产业成长过程中去;在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与王家洼村苹果示范园,团队切实体会到小产业助推共富“大钱景”和推进脱贫、振兴、共富相衔接的“抱团”模式……一场场沉浸式的产业致富课、思政应用课变得可观、可感,引发了队员对民为本、业为兴深深的思考与共鸣。
“梦”:循脉至梦,赓续红色薪火担当使命
“七月骄阳日,血脉铸信念”。为了将理想信念与红色主题教育相结合,实践行动与理论学习相融合,在坚定信念中提神养气。队员们在参观场馆展览、听取讲解宣传、重温入党宣誓、寻访老党员与倾听感人事迹中,仿佛置身那段革命沧桑峥嵘岁月,作为代表性的刘谦初红色文化园与杨明斋事迹陈列馆,以历史维度、思想维度展示了人物背后的故事,浓墨而厚重在党史留下浓墨的一笔,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党的忠实儿子”与“忠厚长者”的肝胆赤心。
历史从来不是抽象的,初心不会自然保鲜保质。从大泽山人民抗击外敌入侵到高平路上的五虎将“军民鱼水情”,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只有不断谱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才能更好激发出青年人的红色基因,也激励着队员们运用好红色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作者:冷晓龙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