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团队《自然》杂志发文:揭示全球过度消费背后问题
发布时间:2024-11-14 09:27 来源:山东大学作者:傅振国 A+A-
-分享-

  11月1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研究长文(Article)在线发表了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团队与国外科学家的最新合作成果“Keeping the global consumption within the planetary boundaries”。该成果量化了全球过度消费对行星边界越界的责任,提出将全球消费控制在行星边界预算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地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数据基础。

  据了解,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沛佩、教授钟洪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宁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主要合作者包括马里兰大学教授冯奎双、孙来祥和格罗宁根大学教授Klaus Hubacek。山东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引发了不可持续的资源开采和生产扩张,导致关键资源环境指标超越了地球系统中的安全操作空间(突破地球安全边界)。由于财富积累和收入分配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全球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和环境足迹存在不平等的客观现实。因此,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在应当承担的突破地球安全边界的责任方面并不相同。如何在全球范围定量分析不同消费水平群体的资源环境影响和科学划分其突破地球安全边界的责任,从而提出针对性的缓解措施,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高度关注的前沿问题。

全球十分位人口的人均环境足迹及其份额

  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在自主构建细分201个消费支出水平、包含168个国家的全球消费数据库基础上,刻画了全球消费群体在六大环境足迹(碳、土、氮、磷、水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不平等,量化了不同消费水平群体的环境足迹对突破关键地球安全边界指标的责任,提出了针对高消费群体的全球环境压力缓解措施。

前20%消费者合理减少消费和提高消费效率对全球环境压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消费群体的环境足迹存在着明显不平等现象,全球前10%高消费群体的人均环境足迹是后10%消费群体的4.2-77倍。51%-91%的行星边界违约责任可归因于全球前20%的消费群体。如果全球前20%的消费群体减少过度消费和转变消费模式,将能使全球环境压力降低25%-53%。在此情景下,仅关注食品和服务部门的行动即可使土地系统变化和生物圈完整性恢复到各自的行星边界预算内。研究强调,为了有效解决全球行星边界被突破的问题,迫切需要高消费群体合理减少消费行为和提高消费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国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人和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本研究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全球视角出发,量化了不同消费群体在突破行星边界越界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并提出了可行性改进举措。该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打破欧美国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推动国家在“双碳”领域拓展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作出了山大贡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的资助,也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学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近年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积极贯彻学术兴校和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需求,主动求变求新,积极塑造交叉创新的新动能新优势。2019年挂牌成立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组建蓝绿发展研究团队,围绕海洋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管理和绿色发展等国际前沿领域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近5年来,团队10名全职专任教师斩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7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300多篇高水平论文。

作者:傅振国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严正声明!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发布严正声明,所有入学相关通知均以录取通知书、学校官网及官方公众号发布为准,切勿轻信“内部渠道”“特殊 ...

08-01 10:15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构建一流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育人体系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

08-01 11:03中国教育报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成立

8月1日至2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山东体育学院成功举办

08-02 21:20山东体育学院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