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济南大学①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济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2-06 10:39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张晓霞 丛晓峰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编者按:济南大学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引导教师自觉地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 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本期关注》走进济南大学,结合教学实践为读者呈现学校课程思政的理念、策略及鲜活课程设计案例。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济南大学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一、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从全员育人的高度构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离的现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深化了我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二、推进课程思政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特别是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高校要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就要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点。要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积极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各学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能力,使其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学的优势,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

  当前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握、育人的教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等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认识上有偏差,不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握不够到位,缺乏创新意识;二是职责不清晰,教师对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认识不够深刻,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三是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课程思政要抓好课程这一重要载体

  每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承载着一些思政理论课无法达到的德育功能。课程思政强调的就是要将思政工作贯穿专业课程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之中。

  广大教师要自觉地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要在各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个人成长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养,将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明白为什么而学习。

四、济南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为解决教师课程思政认识、理念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济南大学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着力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以机制建设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全面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十大工程的意见,实施旗帜引领工程、理论强基工程、阵地巩固工程、示范马院工程、专业育人工程、文化浸润工程、实践体悟工程、师德铸魂工程、引路导航工程、廉洁清风工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落地生根,这为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师德师风建设保障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注重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真正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三)以机构建设助推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专门负责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工作。学校将2017年10月成立的党委教师工作部和2015年12月成立的教师发展中心合署,在教师的培养培训中突出思想引领作用,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能力,促进合作交流,追求卓越发展,建立与完善支持和服务体系,服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促进教师做到“四个相统一”,做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四有”好老师,为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以教学能力培养提升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每年举办为期半年的新入职教师研习营,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每年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报告、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名师讲坛等教师发展活动,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邀请山东省师德标兵、山东省教学名师、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教学名师作辅导报告,报告人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和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做法作全面的讲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在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帮助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所从事的学科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以教学名师带动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方式,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做法落地落细落实。一是选拔培养课程思政种子教师。选拔对课程思政理解透、做得好的教师,先后送他们赴四川大学、南京和青岛等地参加高级别的研讨会和培训班,要求这些教师将课程思政的精髓和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带回来,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发成培训课程,面向全校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二是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广大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在全校举办“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教学沙龙,深入学院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在培训活动中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策略、课程与设计、历史与内涵、意义与实施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全方位解读,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六)以“金课”筑牢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注重课程思政“金课”建设,承办了山东省高校“金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围绕对“金课”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打造育人共同体”、课程思政创新实践、如何建设混合式“金课”、课程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专业课、“金课”教学生态体系建设等问题深入探讨,搭建高校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的公共交流研讨平台,全力推进“金课”与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金课”课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张晓霞,济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博士;丛晓峰,济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博士,教授。)

作者:张晓霞 丛晓峰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