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烟台大学④丨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的课程思政实施——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0-06-26 10:4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6月刊作者:贺利坚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为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好课程思政,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从教学设计方法的层面进行考虑,需要基于学情,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其匹配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并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为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要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大学的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门设计的科学,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前提,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需要建立在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本文基于笔者在计算机专业“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展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课程思政的学情分析

  课程的教学设计始于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其中,深刻掌握学情,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挖掘出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有利于设计出学生愿意接受的课程。

  在教学中,学生整体上表现出蓬勃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动力不足、动机不清、方法落后、创新不够的现象。有的学生只求考试通过,别无他求;有的学生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心怀恐惧,无所适从;部分努力学习的学生,被个人利益支配,一心只想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现象和问题,单纯靠思政课程和学生工作无法解决,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落实育人责任,让学生能站到更高的层次,以更广的视野看问题,而不是陷在“迷茫”的状态之中。

  这就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学情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课程思政绝不仅是各级教育部门对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而更应该是教学的“需求”,针对的是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将学习与个人、社会、行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并非只是来自谋生的压力,还有幸福生活和伟大事业的召唤,学习不只是要学知识得文凭,还要提升能力和格局,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生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要求,把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这是新时代课程应该承担的任务。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用了美国学者迪·芬克提出的“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整合教学设计框架。在该框架中,采用了6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为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目标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视角。

表1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维度

解释

教学目标举例

知识

需要学生知道的概念、术语、原理和思想。

能说出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

能记住主要的汇编指令及用法。

应用

帮助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具备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有能力从事工程、学术或商业等项目管理。

能够编制和调试汇编语言程序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单步执行程序,观察CPU和内存的变化,分析出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整合

能够将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不同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发现和理解不同事物间的关联。

将汇编语言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形成对计算机系统的完整认识;

了解汇编语言的应用领域,用于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决策。

人文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他人和社会产生联系。学习到与他人更好地进行互动交往的方法。

通过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在团队中有效沟通、表达的方法;

认识到中国IT行业的发展空间和瓶颈,树立学好专业,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关心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塑造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喜欢计算机专业,愿意为学到真本领而努力;

通过体验式学习,认识到实践在工程学科学习中的意义,愿意在学习中积极开展实践。

学会学习

能够学会学习方法,具备时间、资源管理等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结束后也愿意并有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

认同自主学习在大学学业中的重要意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备用实践的方法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表1中列出了这6个维度目标的内涵解释,并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为例进行了示范。知识、应用两个维度是基础性目标,在传统课堂中也得到了重视,整合、人文、关心、学会学习4个维度,则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打开了空间,让课程“育人”的魅力得以呈现。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需要围绕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并配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宣讲与价值观、爱国主义等相关的内容,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属于情感、态度领域,单纯用讲授的方法传递一些信息仅能做到“晓之以理”。更好的策略,是以专业课程的内容为主体,附加面向人的元素,让课程思政融入进来,而不是生硬地插入。改变教学手段,用主动式、体验式的方式,给学生表达、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动之以情”,进而“诱发行为”,实现高阶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下面提供部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融合和教学手段设计方面的具体案例。

  在学习汇编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与C语言、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中的内容产生联系,方便学生利用旧知理解新知,学起来更轻松,也更容易在感情上接纳新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益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将知识体系化,消除了专业知识分割在不同课程中的不利因素,提供了阐释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世界观的一个专业案例,将专业知识和一般认知的学习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案例通过加入教学内容,实现“整合”维度的课程思政目标。

  汇编语言关注计算机系统的底层。在课程中,坦陈中国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技术方面的短板,引发学生追求技术进步的紧迫感。引入前辈们在困难的条件下突破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的故事,展示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为实现突破而努力学习。这一案例着眼点在“人文维度”,采用的是引入教学内容的方式。

  课程教学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而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实现内化知识和学会应用的目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得到了教师的充分支持和指导,借此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了被动学习的观念,具备了安排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进入课堂之时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不必占用大量时间讲授知识点,而是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的形式开展学习,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感受。学生不再是各自孤单地学习,而是在合作中学会了理解他人,具备了在团队中有效沟通、表达、思辨的能力。课堂中安排大量的体验式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实时地观察到指令执行过程中计算机内部寄存器和内存单元的变化,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加喜欢计算机专业,也认识到工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要用实践的方法学习。这一案例展示的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情感、人文、学会学习等多个维度的课程思政目标。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评价相对困难,再加上目标的达成经常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故课程思政不必追求全部都能实施量化的评价。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并非不能评价。为了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必须开展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评价和跟踪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为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依据。

  笔者常常采用让学生写学习总结的方法来获得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在学习总结中,学生需要写出“我的感受”,教师自然就能看到学生心目中对教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反响。这样的总结,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挖掘和反思。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条件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让学生方便地利用手机软件提交学习总结和完成问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贺利坚,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博士。)

作者:贺利坚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