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工程管理专业立足课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纳入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任务中,同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并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课程配套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到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都大力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020年,烟台大学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课程都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烟台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从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入手,结合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并付诸实践,使得祖国工程的未来建设者们在以后工作中能够以工匠精神坚守职业道德,能够明白“工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工作中互帮互助,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思政课与专业课同为育人主阵地,只有牢牢把握专业成才和全人教育的共通点,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体系,形成“课程思政,全员育人”模式,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每一堂课。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工程管理专业立足课程实际,通过“港珠澳大桥”“水立方”等伟大工程建设案例,结合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增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任务中,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课程配套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通过探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形成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见图1),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五育”并举。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在修订版教学大纲中,增加“思政育人”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任务中。根据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大国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等;在教学分析中增加“课程思政映射和融入点”,并增加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反思。同时通过伟大工程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速度”,加深学生对工程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在工程管理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2.课程思政改革试点,“以点带面”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中,选择一门专业核心课进行试点建设,最终形成“以点带面”的协同育人机制。以专业核心课“工程合同管理与法律制度”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的路径,从而引导本学科课程体系的思政改革。
思政与法律本就密不可分,思政是引领,法律是载体。通过深挖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学生能够认知、恪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执行国家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工程合同管理与法律制度”不仅承担专业知识输送的任务,还传递诚实守信、自愿、平等、独立、公正等“契约精神”和守法、遵守规则、尊重社会公德等基本要求,完美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相关内容。该门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示范课,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最终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群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3.多元融合,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相关示范课程建设与思政教研活动。
首先,组建分工协作的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由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产业教授以及学工教师构成,团队分工协作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在此过程中尤其注重青年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
其次,由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整合师资资源,通过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反复打磨,深挖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发技术,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编制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最后,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结合实际将课程思政功能的有效落实作为重要因素,形成良性的持续改进激励机制,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院级、校级课程示范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思政研究项目,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团队建设,从而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大纲进行重新梳理,探寻与大国工匠精神相契合的结合点,根据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搜集和筛选,将有思想高度、有感染力且与大国工匠精神相符合的案例整理成库。由任课教师搜集整理典型的工程管理素材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多样化的工程管理实务以及自己的问题感想。此外,选聘业界工程管理专家和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分享工程管理典型案例,并做好师生互动讨论,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有效切入每一案例,进而辨明工程管理的真理。同时,以我国建筑行业优秀历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课,学好专业课,培养和树立其社会责任感。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通过探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一个“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今年在学院组织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比赛中本专业30%的教师获得院级优秀思政教师称号。“工程合同管理与法律制度”课也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工程项目管理”为载体的“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设计”获批烟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立项。在全体专业教师的努力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得以建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真正实现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专业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作者简介:崔淑梅,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吴晶霞,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教师,讲师,博士;李隽,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
作者:崔淑梅 吴晶霞 李隽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