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农学类是兼具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专业。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鲁东大学农学院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中的涉农类学院,立足学科背景和专业特点,开展了以课程思政为建设方向的教学改革,对培养新时代新型农科人才的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农高校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鲁东大学农学院立足学科背景和专业特点,开展了以课程思政为建设方向的教学改革,打造新农科教育的新时代育人“金课”,对培养新时代新型农科人才的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高点定位,明晰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资源,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构建乡村生态宜居、引领乡村乡风文明、落实乡村治理、实现生活富裕都迫切需要知农爱农的新型农林人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让知农者爱农,让爱农者知农。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幸福中国,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使得学科间的育人价值互相关联、课堂内外育人体系发生联动、专任教师与学工队伍紧密配合,构建高校全员育人大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是涉农院校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多年来,鲁东大学农学院立足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进行了务实探索,从课堂到广阔乡村的田间地头,全方位、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汇智汇力,探寻全员育人大格局下的课程思政路径
积极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学习,提高思想站位。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所在,农学院先后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等系列讲话,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有效加深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研讨,提升授课能力。如何“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做到逻辑联系紧密、内容转接自然、育人润物无声等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学院组织专任教师听取多名思政教学专家的报告,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多次组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沙龙,讨论何为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学院各课程组对73门农学类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收集、归纳、筛选、讨论,并组织教师编写《鲁东大学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汇编》,丰富了课程内容,提升了课程思政授课水平。
农学院还将课程思政作为评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纳入评教体系,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过程,引导青年教师从多角度、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实现育人目标。
深挖元素,打造农学类专业课程的“金字招牌”
结合学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深挖思政要素。在学科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科研创新节点,对作出相关成就的科学家进行研究,挖掘他们的成长案例中所蕴藏的思政育人要素,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例如,《细胞生物学》中,荷兰人列文·虎克在16世纪末制作了第一台放大倍数能达到300倍的显微镜,让人类第一次看到精彩的微观世界。列文·虎克身上不可遏制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成就了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结合时事,让课本鲜活起来。大学生对身边时事尤为敏感,利用时事结合专业知识,可以让课本上的内容鲜活起来,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2019年,由鲁东大学农学院女博士组成的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吸收在校农学学生参与支农、助农科研实践。团队成员对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街道郑家庄村的大球盖菇种植进行了技术指导。按照计划,大球盖菇丰产期是在春节前后,但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切断了大球盖菇的销路。为减少菇农的损失,团队成员通过视频连线对菇农进行技术指导,研究出多种技术手段帮助菇农将大球盖菇丰产期延后数十天,降低了大球盖菇的滞销风险,同时还帮他们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解决了菇农的燃眉之急。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记载,如“春秋计倪”“万物生于土,各似本种”“嘉禾异种,常无本根”等等。可以说“农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充分挖掘这些文化符号,可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树立学生对民族和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开展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教书育人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农林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回应。三年来,鲁东大学农学院以课程思政为方向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专业认同感、职业精神不断提升,已成为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简介:刘红阳,鲁东大学农学院教务办讲师;郭笑彤,鲁东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闫冬春,鲁东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赵丽丽,鲁东大学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作者:刘红阳 郭笑彤 闫冬春 赵丽丽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