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潍坊医学院② | “多载体、分层次、立体化” 打造思政课实践育人特色品牌
发布时间:2021-04-23 14:1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4月刊作者:朱宏晋 A+A-
-分享-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守正创新,实践育人”的理念,探索并形成了“多载体、分层次、立体化”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打造了“演”“讲”“行”“做”四大实践育人品牌,有效引导大学生于实践中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塑心树人的有效路径。通过有特色、有温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近距离认识党情国史、感悟时代变迁;提高学生研判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独特价值

思政课实践育人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是推进思政课深度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对提高思政课整体育人实效有独特的价值。

(一)深化理论认知,培育家国情怀

对家国的情感始于对家国的了解,思政课是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鲜活有温度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培育家国情怀。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诵经典之作,悟伟大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学子们情志昂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于实践中加深了理论认知,争做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砥砺意志品质,坚定政治信仰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必须积极投身实践活动,才能磨炼坚强意志,砥砺担当品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基层,开展实地调研、送医问药活动,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于实践中体悟各类困难,从而真正明白:社会发展曲折不易,坚定信心、坚守信仰才能获得最后胜利。

(三)丰富实践体验,践行知行合一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任务。要引导大学生于实践中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2018年,学院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分赴诸城党史名人馆、寿光三元朱村等10余个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现场,学生既深度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一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又近距离感受了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了他们为国担当的信心和勇气。

二、积极探索多载体、分层次、立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模式

为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体验感、实效性,切实解决实践教学重形式、走过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遵循“守正创新,实践育人”的理念,实实在在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多载体、分层次、立体化”的思政实践新模式。

(一)“多载体”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是组织开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参观教学基地等观读类活动;二是组织医学情景剧大赛、微电影比赛、讲思政课比赛等竞赛类活动;三是指导学生深入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和医院开展社会调研,组织调研类活动;四是开展名医访谈、追寻红医足迹、走访优秀校友等访谈类活动。通过“多载体”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在亲身参与中感悟,在自我教育中成长,提高教学实效。

2018年6月,学院成功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思政育人成果展演,适逢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推进会召开,与会领导120余人和在校师生3000余人观看了演出,现场学生的表演涤荡了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二)“分层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学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医学生的成长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教学。对大一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医精神”教育,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国情医情教育和医德理论、医德规范教育,而大四、大五学生则注重于职业观念教育。围绕这些侧重点,学院每年都会打造特色实践活动,如2019年6月举办的“感悟医学伦理,传承大医精神”医学人文音乐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歌唱、手语等形式,诠释“医生是一种信仰”的使命,坚定医学生成为至善良医的从医信念。

一系列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带动学生深入思考了医学与人生、医学与道德、医学与社会等问题,有效激发了他们投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立体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探索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统一、有医学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依托潍坊地域资源打造优质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依托学校附属医院开展导医导诊等医院实践教学。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立体鲜活,使很多学子受到启发,将所思所悟拍摄下来,形成了众多“微课作品”“微电影作品”。他们用镜头、声音,真实地记录时代、感悟时代,潜移默化中生发出对家国强烈的热爱和责任担当。与此同时,这类“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也结出累累硕果,学生的微电影作品《叹国殇,恸往昔》《做逆风的火焰———医路无悔》,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荣获第三届、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

三、有特色、有温度,打造实践育人时代品牌

学院通过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拓展了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新空间,成为思政育人的一大品牌。

(一)“虚拟+现实”确保思政实践真体验

校内实践教学采用“真听、真讲、真演”的体验式实践形式,如“大学生讲思政课”“演党史故事”“经典诵读”等,这类思政实践活动学生真心喜爱、乐于参加,能够有效帮助他们于实践中真思考、真体验、真感悟,从而做到知思政、悟思政、信思政。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新方式。通过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借助数字化技术让学生于仿真环境中参与实践教学,使思政实践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滋有味,既可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又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二)“线上+线下”确保实践教学有特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院精心录制了“战‘疫’中的中国力量”“战‘疫’中的中国速度”“战‘疫’中的中国精神”“战‘疫’中的潍医人”等7堂思政战“疫”小课堂,通过网站、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打造线上实践教学平台,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同时,学院还依托地方红色资源,积极拓展线下实践育人载体,充分利用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1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综合打造优质实践基地群,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实践活动。

这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了实践教学资源,多维拓展了思政课实践场域,切实提升了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教学与时俱进。

(三)“方案+团队”确保实践育人成品牌

学院重视实践育人顶层设计,制定了实践教学总体方案、年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合理组建团队,完善项目化运行机制。精心选取传承红色文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具有针对性的题材作为实践内容,进行多平台建设,打造“演”“讲”“行”“做”四大实践品牌。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努力推动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形成有品牌特色、有丰富载体、有典型案例、有优秀成果、有较大影响力的实践育人体系。

(作者简介:朱宏晋,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获得者。)


作者:朱宏晋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