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是教育部、中宣部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三个关键词建构的目标体系中,“终身受益”居于核心地位。做不到让学生“终身受益”,就不会被学生“真心喜爱”,更不会让学生“毕生难忘”。
一、用教师的热度提升教育的温度
教育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教育的温度源自教师对课堂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挚爱。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思政课教师要心中有爱、胸中有情、眼中有光,用爱培育爱、用情感化情、用光照亮路,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
做到心中有爱。“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在对教育事业热爱的基础上才会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做到心中有爱,思政课教师就要超越血缘亲情,涵养博爱之心,用温情和善意去浸润每一个律动的生命,用厚重的仁爱去关照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做到胸中有情。情怀是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衡量标准的一种品质。“情怀要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期许。做到胸中有情,思政课教师就要将国家和人民深藏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为天下育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一副铁肩担道义,两袖清风度沧桑”。
做到眼中有光。教师眼中的光与亮就是学生眼中的希望与梦想。做到眼中有光,思政课教师就要用梦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知难而进;用人格之光感化身边之人,星火燎原、凝心聚力、汇成汪洋;用智慧之光解答现实之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拨云见日。
二、用内容的厚度增加课堂的黏度
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党和国家意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发展诉求的综合体现,是教学目标实现的直接载体,是思政课能否对学生产生深层吸引力、持续影响力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挖掘与横向整合,通过内容的厚度增加课堂黏度,进而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教学内容的厚度,要不断强化内容的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政课守护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刚性约束。强化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就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视域把握教学内容,及时高效地传导党和国家的意志,在大学生群体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增加教学内容的厚度,要不断提升内容的思想性。思想性是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的柔性力量。提升内容的思想性就要从思想层面深度把握学生、引导学生、教化学生,在满足思政课政治性需求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甚至重构。
增加教学内容的厚度,要不断突显内容的学理性。学理性是思政课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领学生的关键所在。提升内容的学理性就要用学理讲政治,透过现象抓本质,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通过严格的论证、严谨的逻辑、严密的表述来答疑解惑,通过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让学生产生认同,进而实现价值引领。
三、用评价的尺度检验育人的效度
教学评价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就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评判,没有准确的评判就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也不可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优化评价尺度要让教学评价回归课程本位。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不能仅用评估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进行,还要将其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评价,回归课程本位。
优化评价尺度要对评价主体进行合理赋权。当前,潍坊医学院参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主要有四类主体,分别是学生、同行教师、督导专家和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即对教师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去掉各占5%的最低分、最高分,取平均值。而同行评价则重视形成性评价,及时就评价情况与教师交流,提出教学建议。同行评价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二级教学督导员评价占同行评价总分的40%,学科教师评价占同行评价总分的60%。督导专家是在听课观摩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同样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学校管理人员可深入课堂随时掌握教学动态,防止教学偏离实际。由于不同主体囿于自身视角作出的评价结果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行百分制,各类主体评价结果所占权重为:学生评价占60%,同行评价占20%,督导专家评价占20%,管理人员评价作为定性评价参考。通过四类主体合理赋权,确保了教学顺畅运行。
优化评价尺度要注意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是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教学奖励、评优评先、年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学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综合得分大于等于90分的为优秀,大于等于75且小于90分为良好,大于等于60且小于75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得分低于60分的教师,学院将暂停其教学任务,并对其进行教学指导和整改提高,限期为一学年。连续两次教学质量评价低于60分的教师,由学院协同相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和学校相关规定作出处理。
四、用终身受益赢得学生真心喜爱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定型期。要做到让学生终身受益,必须关照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种好理想信念的种子、定好个人发展的调子。因此,教师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具,在思想层面为学生筑起精神上的堤坝。
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学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历史思维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是教会学生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教会学生用历史眼光总结社会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思考中不断提升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和实践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胸怀。战略思维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大是大非面前冷静观察,谋定后动。
要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需要和客观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底线思维能力是坚守底线、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的同时争取实现最好预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做到“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会学生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开拓进取。创新思维能力是突破陈规、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能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帮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飞跃开拓人生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刘明,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省首届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
作者:刘 明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