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要求。此后,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成为中国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起航标,被学界、教育界广泛热议,众多研究与实践也呈“井喷”之势。与以往重视“本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足性”不同,新文科强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向导”,这意味着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文学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史、哲、艺等学科,而是打破原学科之间的壁垒、与文理等多学科交融的人文学科。而助力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学科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把“钥匙”,无疑是蓬勃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
但当前,许多人文学科教师对新文科建设要求的理解比较迟缓,信息化教学的内生动力不足,主动性差。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新文科建设要求有一定的理解,并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字资源整合能力均不足,难以驾驭信息化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反而降低。
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首先需要树立和强化人文学科教师的新文科发展理念,使之初步形成信息化育人思维。其次,通过加强针对性培训,使人文学科教师熟练应用信息技术、高效整合数字资源,切实提高信息化育人能力。最后,再通过推动人文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应用新技术解读人文知识、解决教学问题成为教师基本素质。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名师示教+信息培训+虚拟教研”三步模式。第一,广聘信息化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并分享信息化教法、推广智慧育人经验。从而打造育人思维前沿、教学能力优异的人文学科师资队伍。第二,邀请技术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人文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使其熟练操作各类信息终端,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第三,持续探索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以新技术实现教师之间多学科、全方位的互鉴互促,有效提高育人水平。
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向世界传达富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声音并产生影响。从实践方面来看,这也是在逐渐摆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文学科对西方学术体系、教育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依赖,弥补自主性的不足。
因此,在人文学科教学信息化实践中,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信息化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卓越人文素养、跨学科知识体系与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深厚文化底蕴、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教学,深度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以信息技术探准人文学科中的“真善美”,挖掘生动的思政育人元素,助力教师讲好课程思政。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美德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如通过网络同步直播的方式,使原本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变成所有学生均可参与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将人文学科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就在“新文科”建设要求提出的同一年,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明确将在今后两年到三年时间内,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而从五类“金课”的划分类型来看,其中三门“金课”属于完全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的课程;至于线下“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也是需要紧紧依靠信息化来有效提升课程质量。“金课”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深化课堂教学革命”。
因此,“金课”建设与信息化教学密不可分,其以信息化为技术依托,同时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教学示范,是新文科背景下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捷径。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为例,传统课程以实堂教学为核心,教师利用实堂时间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再辅以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环节。即便使用一定的信息化手段,也没有在实质上脱离“填鸭式”教学范畴。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则以线上学习、线下答疑双核心进行“互动式学习”。线上学习是以线上资源和线上互动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学基本知识、聚焦重点难点。线下答疑也一改原本实堂教学以“教”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自学、自研基础上,教师针对课程重难点进行授课。课上采用“互动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问善达,教师由“知识宣讲者”升格为“学习帮助者和引导者”。同时,借助广泛的线上资源,学生的知识层面可以得到极大拓展,教师的讲解也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课本,能够对知识体系进行深度延伸,这也正是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上文所言,新文科强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向导”,这实际是为满足未来社会生产需要而培养具备新知识体系的“尖兵”。这一“尖兵”的有力武器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数字”优势。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学习模式、“云”端学习、线上互动、虚拟仿真实验等提出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最终对原有人文学科的内涵、边界、结构进行重新定义。
具体到教学中,应当立足五个维度:提升教师素养以强化人文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信息课程以革新传统人文学科课堂;创新智慧平台以升级育人软硬件设施;营造信息环境以促进师生自由互动;共享数字优资以实现优势集聚、多校协同与联动开放。落实到具体建设环节,则应推进三个建设:以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信息化“金课”为教学示范,形成课程“坐标”,引领人文学科教学“数字转向”;推进数字设施建设,以智慧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库等信息模块构建数字设施,为人文学科教学提供硬件基础;推进信息渠道建设,依托“互联网+”、“云”共享、大数据、AI等技术构建信息渠道,为人文学科信息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从机械“学”升格为能够在实践中“做”,并通过切实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管理、数据分析、编程编码等“数字”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学科只有以信息化教学为契机带动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充分彰显“数字”优势,才能逐步实现课堂知识前沿化、跨学科,教学手段智慧化、数字化,师生互动多元化、“零”距离,教学方式重创新、重实践。最终达成教师富有信息化素养,教学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具有高昂自主学习热忱,由被动“死”学转变为主动“求”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成积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作者:成积春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