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应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兴国必先强师。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师要有仁爱之心。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师生座谈时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并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仁者爱人”一词出自《孟子·离娄下》,仁者是指心地善良的人,要满怀爱意、具有慈爱之心。二人为“仁”,字形字义就是指心中要装着他人。教师具有仁爱之心,就是要求其善良、正直,具有爱心,心中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呵护学生,满怀欣喜地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虽然大多已经成人,但远离父母,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只有以爱育爱,用真心换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的仁爱是没有功利的爱、理智的爱,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态度。人们常说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往往侧重于“崇敬尊重”之意。教师具有敬畏之心,是指教师要有信仰,要具有对这一职业的崇敬与尊重。此外,教师还应敬畏知识,要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积极获取知识。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教师才能有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的底气,才能让学生信服。有所敬才能有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才能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和教师的职业要求,防止心灵和道德的滑坡。
教师要有责任之心。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唤醒灵魂的工作,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最好的写照。
责任是教师的本职,尽职尽责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责任就是使命,教师具备了强烈的使命感,才会敬业、乐业,无私奉献,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有进取之心。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拥有这只“向上的车轮”,也就是拥有了进取之心。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教师具有进取心,才能产生想干事、愿干事、主动干事的渴望,才能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积土方能成山、积水方能成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永远需要用脚步来丈量,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进取和实干相伴,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校教师应时刻保持进取之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学习、久久为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和胆识,苦干、实干、拼命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时代新人。
心向往之、行亦趋之。高校教师应勤修师德、强化师能、永铸师魂,既做“经师”,又为“人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并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立德树人的成效来检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立足教育。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努力成为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面向新时代,坚持继承与创新。传承中华优秀师道传统,适应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要扎根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站稳讲台,必须夯实教学基本功。要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并向优秀教师虚心求教、观摩学习。要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改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认真总结,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要深入学生。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面对面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了解其心理动态变化和实际诉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为学生办急事、办实事。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必须增强亲和力,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尊重,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座谈时所说:“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简介:王文姮,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
作者:王文姮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