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元素、宣传理念和教育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和波澜壮阔的和平建设时期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举措。曾几何时,“灌输理论”和“灌输教育”却被贴上“强制”“僵化”“落后”甚至“扼杀人性”等贬义标签,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首先,就其内蕴而言,“灌输”本身并无贬义。“灌”,谓“浇、渍、溉、聚”;“输”,谓“输入、运送、缴纳、报告”。“灌输”释义为“灌注输送,尤指水流注入”,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亦有“冈峦回合,流泉灌输”一语。“灌输”后来逐渐引申为“输送和导入思想、理论、政策、知识、规则、意志、要求等”。如杨沫《青春之歌》中的“你们对学生们灌输爱国思想,这也是拿起了武器”;陆定一《老山界》中的“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
“灌输”的英文为instill into,意谓“一点一点地(把思想、原则、感情等)输送”,或“逐渐使某人获得(某种可取的品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勒姆认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可见,无论中外,“灌输”都是一种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常态教育行为,是一种道法自然、顺势而为的有效教育活动,怎么能将其划入贬义词之列呢?!
其次,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提到的一种教育理论,是马列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844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中阐述了“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的重要价值:“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当然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的思想。”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评了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歪曲那些花费了很大力量才灌输给党而现在已经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从灌输要义、灌输主体、灌输客体、灌输内容、灌输方法等五个方面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并将其卓有成效地运用到俄国革命实践中。
毛泽东同志是我国第一批科学运用灌输教育理论的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明确提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教育“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这为我国培育“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使被贬多年的“灌输”一词重登思政教育舞台并重塑其培根铸魂的教育形象。
因此,新时代的灌输教育理应强力推进并与时俱进。赓续并提振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诉求,因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认同和践行,需要通过灌输不断强化、固化与升华。在这方面,我国久经时间和实践证明的强大而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当今全民关注的“学习强国”平台创造了诸多成功经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切实增强灌输的针对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理直气壮地通过理论灌输、制度灌输、环境灌输、文化灌输、活动灌输、网络灌输和行为灌输等,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 韩延明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