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卓越谱写化学之歌———记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平
发布时间:2020-02-06 10:42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尹相雯 A+A-
-分享-

  李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致公党山东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山东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已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2019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师范大学完成的“细胞稳态调控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师大也成为首个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省属高校。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李平是该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得知获奖消息的瞬间,她长舒一口气:“太不容易了,真的太不容易了!”面对记者,李平仍难掩心中的激动。为了这个获奖项目,他们接续奋斗了近20年。

  记者眼前的李平,短发齐耳,笑声爽朗。她身上有太多的光环:“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而在学生眼里,她则是学识渊博的良师益友、真诚热情的“亲民”教授。

为“荧光探针”接续奋斗20年

  李平口中一连串的“不容易”,饱含了项目团队太多的心血和汗水。2000年项目起步阶段,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可谓“一穷二白”,连个做活细胞实验的像样设备都没有,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只好四处“化缘”,到别的单位去借设备用。李平骄傲地告诉记者:“经过几代化学人共同努力,现在化学院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了。”而他们在该项目研究中合成的“荧光探针”,正是历经近20年,淬炼出的一把“伏魔宝剑”。

  “荧光探针”到底是个什么“针”?带着满心好奇,记者来到实验室一探究竟。

  “简单来说,荧光探针是一种化合物,它能在人体病变前就发现细胞特定指标的变化并作出预警,从而尽早实现预防和治疗。荧光探针能锁定早期癌魔。”李平向记者介绍道,“以前的检测方法,荧光信号灵敏度差,转换效率较低,成像质量也差,常常导致医生对病人病情的误判。我们合成的荧光探针,检测速度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经过多年探索,李平带领着研究生和化学院其他老师一起构建了一系列新型探针,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如基于瞬时、可逆的特异性识别反应,建立了实时、动态、原位成像活性分子的新方法;利用超高灵敏度探针,解决了生物体内极低真实浓度活性分子检测的难题;利用准确靶向细胞器探针,揭示了细胞凋亡等事件中活性分子的亚细胞分布;利用光谱时空可分辨多色探针,解决了活性分子多组分同时检测的难题等。这些研究成果为与疾病相关的细胞及活体内生物活性分子的成像检测提供了新材料与新方法,对推动肿瘤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在科研道路上,李平说最感激的就是该项目的团队领头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唐波教授。2000年前后,国内生命科学与光学成像等研究领域刚刚兴起,唐波就敏锐地意识到,将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进行紧密结合,必将推动一个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的兴起。基于此,他们组建了这个以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为支撑,以解释重大疾病的发现和治疗为使命的团队。“正是有唐波教授的前瞻眼光,才有了我们团队的发展和今天。”李平说。

用勤奋为科研和教学着色

  “做学问就得只争朝夕。”这是李平的人生信条。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李平就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来到办公室,她首先要登录国际最前沿的化学研究网站,浏览最新动态,摘录相关知识,把全球领先的最新知识和团队分享。“李老师特别拼,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常常晚上10点多才离开。”她的团队成员张雯博士告诉记者。

  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学生下课休息时,李平依然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旦有学生遇到实验上的难题,李平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积极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做抑郁症方面的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科研攻关得快马加鞭,假期时间相对集中,正是搞科研的好时候。”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当天,又有喜讯传来:以她的博士研究生王昕为第一作者,唐波与李平为通讯作者的两篇有关抑郁症氧化应激机制研究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上。

  截至目前,李平已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目前正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nal. Chem., Chem. Common.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章40余篇,影响因子5.0以上50余篇,10.0以上8篇,论文总引用达3000余次。荣获2019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李平坚信,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前沿的科学问题研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探索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教学中,李平主要担任“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波谱分析”等课程的主讲,并指导“有机化学实验”。

  课堂上,李平常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她认为“举一反三,只有抓住问题本质,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题组组会上,李平常和学生们讨论得火热,耐心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从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案制定、进度安排到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李平都亲自把关。凭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杰出表现,李平获得了2018年度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师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师大2016年度十佳教师,并多次获学校优秀教学奖及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学生眼中的“亲民”教授

  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地问起她的学生:“李平教授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人品和学问。在李平身上,无论是科研治学还是教书育人,她总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在学生眼中,李平是一位可爱的“亲民”教授。有一次,一群学生正围着一瓶易爆炸的化学试剂不知所措,焦灼地讨论如何开启瓶盖才是最安全的。路过实验室的李平恰好看到了这一幕。了解情况后,李平娴熟地戴上防护手套,亲自给学生们做示范和讲解,安全而迅速地打开了这瓶“危险物”。李平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做实验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要秉持一种冒险、不怕死的精神”。但学生们深知,李平教授这种危险时刻的“挺身而出”,既是一种学术自信,更是出于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对科研真理的大胆求索与奋不顾身。

  李平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她从来不会把学生们关在实验室,把他们培养成为“科研机器”,而是经常带他们出去参加国内、国外大型学术会议,拜访世界各地“大牛”们的实验室,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与人沟通、与人分享、广交益友的能力。

李平带学生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

  她常常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不能死读书,要学会通过思考甚至是质疑掌握知识。“学会跳出问题本身去解决问题,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科研工作,更适用于将来从事的任何工作。”

  在本科生考研的选择问题上,李平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专业更重要,很多学校综合排名不高,但它某个专业某个方向在行业内认可度很高,越高程度的学习越需要行业内的承认。她鼓励学生:“一定要坚信‘我学到的东西都没有白费’‘只要我学过的对我都是有用的’,或许当时未必能体现出来,但会体现在你能力的提高上,而且说不定某天你就会在哪一个场合用到它。”

向往精彩的科学人生

  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李平身上有一股“英气”、一股充满责任感和追求卓越的信念与力量。李平说,她特别向往精彩的科学人生,认为“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人生价值”。

  1973年6月,李平出生于山东兖州。她告诉记者,自己10多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含辛茹苦把她和哥哥拉扯大。尽管生活艰辛,但父亲身上从来都有一股“见山开路,遇水搭桥”精神,常常鼓励她“技多不压身”,要多读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令李平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在她读小学时,每当她和哥哥写作业时,父亲就会在一旁静静地阅读。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也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并从古今中外的好书中汲取了大量做人做事的智慧。“这将是让我受用一生的财富和力量源泉。”

  在李平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满满的书。除了化学专业书籍外,《资治通鉴》《红楼梦》《欧洲史》等也都赫然在列。李平告诉记者,阅读让她受益匪浅,“一本《红楼梦》,我翻来覆去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不同年龄不同的人看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吃货看吃,玩家看玩”。我国年人均阅读量很低,如果再除去学生时代的教材,我们的阅读量更低。为此,李平常常告诫学生,不要老玩手机,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博学而约取,这样做起科研来思维才能更活跃。“李老师学识特别渊博,不光专业领域懂得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也知道得很多。”提起导师李平,博士研究生王昕言语里满是骄傲。

  平日里,李平都是和研究生们挤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和学习,院长张春阳教授曾多次建议她搬到大一点的独立办公室去,但都被李平婉拒了。她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便于随时讨论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每当和学生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很年轻”。

  也正是在这间办公室里,李平的女儿耳濡目染了妈妈对科研的严谨与勤奋。从小学二年级起直到初一,每天一放学,她便会被带到妈妈的实验室写作业。在14岁的女儿眼中,妈妈李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超人”。李平对科研严谨、勤奋、求实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她,一粒“长大要当一名科学家”的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发芽。

  采访当天,恰逢李平和先生结婚22周年纪念日。李平说,她先生因工作原因常驻淄博,一般周末才能回来一趟,微信便成了他们沟通的“鹊桥”。“先生一早便在家庭群里发了大大的红包庆贺结婚纪念日。”李平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特约通讯员 尹相雯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