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处开始,也是一场告别。2019年秋季,我国有八百万学子,在青春正好的年纪,告别父母亲人的呵护和叮嘱,告别青涩懵懂的少年时光,来到大学,走上了一条自我生长、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道路。然而,在认知并不清晰明朗的状态下,目标不明、过度放松、被动适应、缺失纸质阅读习惯、认知娱乐化碎片化、专业发展缺乏自主规划等等,成为很多大学新生的通病。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而精彩?且看魏锦虹老师如何说。
具备清醒的专业认知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有种观点:概念的价值不是概念本身,而是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我把它理解为“若无关系,便无意义”。生活也是如此,因为有离别,陪伴才是有意义的;因为死亡的存在,活着才是有意义的。拓展开来,无论选择哪种学科,亲近文字、走进经典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学科融合也成为一种必然。对所有的大学新生来说,无论专业如何,都是在新时代的节点上,攒聚一种新的关系,生成一种新的意义。
首先,要了解当代人文学科的使命。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认为:“人文”是普全的,涵盖人类全部文化现象和精神生活。“人文”的意义超出了简单的学科划分,是教育的发动机和目标所在。尤其文科生,亲近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学问,研习的是人间最宽厚的学科。如今的人文学科,讲究继承中的科技含量,讲究古典与现代的融通。在新经济浪潮的背景下更为科学地承继人世间最博大的文明,在火热的现实生活里最大限度地凸显人文知识的科技属性和价值属性,是当代人文学科学生的历史使命。
其次,要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大学与高中学习模式不同,更多的是需要自主学习,进而培养良好的自制力。对待专业课程,不要只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满足于考试过关,要积极投身实践、勇于创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丰富的实践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要多参加一些比赛,提升自己的内涵;多与老师沟通,参与科研课题,这些都会使大学阶段的学习实现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第三,要善于利用大学资源,实现文理融合。跨学科、融合性是新时代学科的主要特点。尤其人文学科的学生,应能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挖掘、保存和呈现文化,提升人文学科的文化固力;应能在不同的知识和专业领域贯通、诠释和表达文化,提升文化的规模化效益;应能将文化的主线贯穿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衍生,滋生新的文化业态,刺激新的文化消费模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善于利用大学资源,跨学科、跨专业研修一些课程,参与一些项目,自觉实现文理融合,完成从觉知人文到改造人文的转型。
这是一个新科技、新知识、新思维层出不穷的时代,即便是学富五车的教授们,置身其中,也总有走在路上的感觉。学习总在路上,阅读也总在路上,即刻出发不迟,未来也不必停歇。只是,我们要让这种自觉,来得早一些,再早一些。
把握习惯重塑的黄金期
大学生涯的第一个九月,正是形成清醒的专业认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的黄金期。这个秋天,需要放松也需要紧绷,需要颠覆也需要重塑,需要梦想也需要觉醒。在不可回逆的青春岁月,预设着人生崭新起点的无限可塑的大学时光,需要倍加珍惜。
在这个黄金期,要有意识地发展四样本领: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学会担当,三是学会生存,四是学会感恩。所谓学会学习,就是学会带着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学习,学会利用高校特有的交叉性的学术资源和网络上便捷开放的学术平台学习,学会有主见有规划地学习;所谓学会担当,就是学会在新时代、新语境、新人际背景下,做个有良知、能负责的人,不要人云亦云、畏首畏尾,遇事没有态度、袖手旁观;所谓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在竞争的夹缝里智慧而又独立地生存,合理布局时间,多与智者交流,积极融入社会实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喜好和阅读体系,拒绝颓丧,规避茫然;所谓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对自己拥有、享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之情,要常思反哺,感恩所有来自他人的善意。
将时代理想埋植在大学生活的日日夜夜
本科阶段,不过一千四百个日夜。置身大学,应该胸怀理想,这种理想的境界有多高、力量有多大,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境界有多高、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多强大。
胡适先生曾说: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无所附丽。当下的人文学科,势必打破专业优劣论,更好地引领时代理想。因此,人文学科并不弱势,反倒更具思想的开阔新锐与自由的美感。钱穆先生也曾告诫后学: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如今的大学生,应能文理兼容、脚踏实地,有态度、敢创新,去撑起这个时代的理想,不只要有历史感和批判性,更要拥有未来感和创新性。在清醒的专业认知的基础上,大学新生亟须认清的三大事实是:
“新”是老得最快的字眼。现代汉语里由“新”这个语素构造的词语很多,如新鲜、新奇、新潮、新意、新兴等等,当然还有“新陈代谢”。这是一个新科技、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全世界每天发表的各种文献有两万多篇。据预计,今天人类掌握的知识,到2050年有用的只有1%。身为大学新生,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批汹涌的后来者,用好奇的眼神将你的青涩覆盖。可见这个“新”字,其实是苍老得速度最快的字眼。青春容不得迟疑,请抓紧眼下的时刻,让你的大学四年丰富起来。
大学是最有营养的地方。大学的厚重在于学问无私,青春川流不息。人文学科的弹性很大,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大学”已超越了围墙的局限。将时间和精力多多布局到图书馆,你一定会拥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改变。比如你的阅读喜好形成了,你的思维方式敏锐了,你的创新意识养成了,你的实践技能提升了等等。从大学的图书馆和学问家身上汲取的营养,将是受用终生的财富。
读书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活着的习惯。作家王小波说过:人这辈子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要有诗意的世界。一切快乐属于精神,不属于世俗的逻辑。所以,请投入地爱上读书吧,读书本质上不是谋生的手段,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人文学科,常被世俗界定为无用之物,这是荒谬的论断。譬如文学,除了审美和疗愈的功能,还能塑造独立的人格,为人类指明价值的走向,也从不缺乏影响未来的力量。每所学校都有可贵的藏书和精彩的课堂,只要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积极拓展文理融合的认知渠道,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努力把读书变成习惯,将梦想深埋进你的一千四百个日夜,那么无论身处哪所大学,你都会拥有充实、明朗而开阔的明天。
(作者简介:魏锦虹,安徽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所副教授。曾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并获得2016年度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作者:魏锦虹
编辑:王骄